增强“三个认同” 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汪在祥
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讲政治、强履职、谋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推动形成更多具有荆门辨识度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全力答好“民主之问”的时代答卷。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人大工作中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有序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
确保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荆门市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人大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实践。一是尽早谋划部署。换届伊始,市委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各级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全面部署。二是及时出台意见。着眼制度化设计、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运行,出台《中共荆门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就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荆门实践、推进高质量立法等方面提出目标任务。三是专题研究推进。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人大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荆门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调研并提出工作要求,推进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
确保思想认识和政治方向始终一致。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深入学习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一是学习培训全覆盖。采取“现场教学+分会场收看”模式,组织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全市人大代表培训会,邀请全国和省人大专家现场讲授、代表交流履职经验,为全市5200余名五级代表集中“充电”。二是交流互鉴促提升。连续两年举办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专题召开人大代表工作座谈会,首次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人大代表座谈会,开办人大代表讲堂等,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代表阵地建设、代表活动等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实践经验、共谋工作思路。三是理论学习有收获。2023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在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班以《感悟根本政治制度伟力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为题作交流发言。通过深入学习思考,进一步增强了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确保履职重点和中心工作同向同行。一是围绕省委、市委有关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要求,开展沮漳河流域水环境保护、长湖保护协同立法,组织调研牌楼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作出《关于推动实施〈荆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决定》,凝聚全市人民守牢流域安全底线、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开展磷化工、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等专题调研,聚焦基层企业和群众的产业发展需求,建言献策、共话发展。三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相继作出《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设立11月1日荆门“企业家日”的决定,开展涉市场主体司法案件办理工作专题询问,回应群众期待,以人大之力厚植发展沃土。
二、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参与民主的实践越广泛,意愿表达得越充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就越真实。
丰富民意表达载体。一是注重典型示范。荆门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自1997年创建以来,组织代表上高山、进市场、巡湖泊,先后提出议案26件、建议416件。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以龙泉代表小组为依托,建成全省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二是规范站点建设。按照“建在基层、覆盖选区、方便联系”原则,全市建成351个代表联络站,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鼓励先行先试。全市各地“民主之花”竞相绽放。钟祥市规划建设8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职作为;东宝区创新推行居民议事“面对面”、“湾组夜话”等特色民主载体建设。
延伸民意收集触角。一是探索开展立法协商。制定立法协商办法,联合市委统战部开展立法协商,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立法意见。“鼓励创建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基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协商成果写入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的做法,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客户端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推介。二是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出台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设立掇刀区法院、月亮湾社区居委会等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三是用好选民接待日。在荆五级代表参加选民接待活动5120人次,接待选民2万余人。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以普通代表身份到东宝区龙泉街道西门社区接待选民。
用好民意检验标尺。一是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构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验单”办事模式,真正实现“民声”定“民生”。全市30个乡镇150余个民生项目落实落地。二是探索开展代表述职评议。通过代表当面述职报告、选民现场点评打分,激发选民的民主热情。三是创新代表建议办理答复方式。2023年7月,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就《关于加强荆门中心城区三国文化遗址保护的建议》开展建议办理见面答复座谈会,实现了“书面答复”向“四方会商”的转变。
三、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只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才能从情感上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突出代表主体地位。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代表之家”,方便代表来访,让代表“有家可归”。设立专门的代表约见室,为代表约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和保障。二是完善“双联系”机制。坚持主任会议成员集中走访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代表、专工委对口联系专业代表、到基层调研必访代表等做法。2023年以来联系走访代表360余人次,收集建议170余条。三是丰富代表活动。以“共同缔造·代表行动”活动为载体,聚焦安全生产、营商环境等确定50多个具体主题,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共同参与,全市272个代表小组开展活动552次、参与代表6230人次。
提高建议办理质效。一是探索实行“代表吹哨、部门报到”机制。2022年代表大会期间,首次启动代表口头建议现场办理模式,“驾考路段应从城市主干道转移至别处”等口头建议提出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反馈、迅速整改落实,“即交即办”跑出了代表建议办理“加速度”。二是健全“四位一体”督办机制。综合运用对口督办、现场督办、重点督办、滚动督办四种方式,高质量推动代表“有用之言”变“有益之事”。三是推动代表建议转化为制度成果。代表持续26年关注漳河保护,提出议案建议40余件。为保障代表建议落到实处,守护好一库清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关于加强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设立3月22日“漳河(母亲河)保护日”的决定。
扩大代表活动影响。探索开办融媒体节目《代表来了》,将直播间搬到基层现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职能部门、社区(村)负责人、居民代表面对面协商沟通,点对点答复解决。《民主就在百姓身边》等120余篇经验稿件被“人民网”“中国人大网”等权威媒体刊载,《湖北荆门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挂牌》获第31届中国人大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