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高校、入企业,听汇报、深调研……9月12日到15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102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大主题,分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代表们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人才高地建设等领域,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教育
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学生科学技术方面兴趣和素质能力培养,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如何强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带着任务,代表们走进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就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情况进行调研。
“广州大学减震防灾与安全实验室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还设置了青少年体验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副局级专职委员陈海仪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和家庭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她希望这些科普资源可以从实验室“走到”更多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公园等,增加青少年对创新资源的可触及性。
“我认为一些科研院所可以适当向中小学生开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全汉炎建议,加强校内外科普基地的建设,并建立大中小学联合培养机制,让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交流,“有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感受颇深。作为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崔岩对德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十分熟悉。他介绍,目前五邑大学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了“工业4.0”创新示范工厂,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双向培训。“我们培养出来的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走了。”他说。
关键词:科技
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连接
在广州实验室调研后,代表们围绕科技创新打开话匣子。“我切实感受到广东、广州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连接,打通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技人才的双向兼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最重要的是把环境支撑条件建设好。”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校长赵醒村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向代表们介绍,目前广州大学通过强化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向产业集聚区集聚,深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广州大学在广州市黄埔区成立黄埔研究院,通过打造“信息+智慧”创新枢纽,助力黄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造示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此外,广州大学还通过同广州荔湾区签订合作意向书,服务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
“作为来自荔湾区的代表,我对广州大学和荔湾区的合作非常感兴趣。”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说,下一步她会专门围绕高校如何服务荔湾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
关键词:人才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在南沙,代表们走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和南沙国际人才港,了解海洋科技的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引进政策。
“我们推出了广州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集聚人才九条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据介绍,南沙对于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菁英人才,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对新引进落户的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等分别给予3万元、6万元、12万元的生活补贴,等等。
丰厚的引才措施、周到的国际人才服务、便捷的人才服务高频关键小事清单……代表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拍下相关的政策举措。在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实验室研究员蒋太交看来,南沙的引才政策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对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的引进政策很有吸引力,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也感同身受。“目前,我们学校正在推进重点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宁凌说,在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时,也要统筹考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政策的制定。
“人才高地建设就像是金字塔,我们既需要塔尖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塔基的技能人才。”作为来自企业一线的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助理周冲说,下一步,他也会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等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