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法治 > 正文

扎龙湿地:依法守护“丹顶鹤故乡”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冯添黑龙江报道:12月5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集中采访活动,来到黑龙江齐齐哈尔,走进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了解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

  深冬时节,扎龙湿地,数十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在训飞员的引导下,成群迎风飞起,在空中盘旋出圆形的轨迹。冰雪和芦苇的映衬下,丹顶鹤绰绰神姿、飘飘清影,舞出一幅动人的湿地画卷。

  建立长效补水机制,修复湿地自然生态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总面积21万公顷,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人工孵化丹顶鹤基地,被称为“丹顶鹤故乡”。这里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路径上的重要驿站,1992年就被列入中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2月5日,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正进行野化训飞。摄影/冯添

  目前,全世界现有鹤类15种,我国分布9种,保护区就有6种。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约3700只,保护区有近300只。丹顶鹤、白枕鹤在这里繁殖,白鹤、白头鹤、灰鹤、蓑羽鹤在此迁徙停歇。

  然而在本世纪初,这里曾出现湿地缺水萎缩退化现象,最严重时核心区湿地有水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多发的冬季大火破坏生态系统,丹顶鹤面临无家可归的风险。

  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牵头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泵机轰鸣,闸口奔涌,清澈的嫩江水冲出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八支干渠首闸门,奔涌流向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解决了湿地“干渴”之急。截至目前,累计超过30.7亿立方米的补水保证了湿地水量充盈,推动生态系统呈现出正向演替过程,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持续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力保护。

  如今,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焕发勃勃生机,沼泽广袤、湖水清幽、鱼虾丰美,美丽的丹顶鹤时而翱翔在蓝天碧水间,时而漫步于萋萋芦苇丛。

  2022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建立保护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属地检察院、公安、林草及属地政府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两省三地检察机关、盐城保护区建立生态检察区域协作机制,多措并举保护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构筑起湿地环境保护的法治屏障。

  探索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制度,为候鸟栖息提供家园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保护区内生活着以割苇草、打鱼、种田为生的村民。随着湿地内居住的人员增多,“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矛盾愈加突出,丹顶鹤等珍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逐渐受到威胁。

  

  丹顶鹤在芦苇荡中栖息。摄影/康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提供)

  据齐齐哈尔市人大代表、铁锋区哈拉乌苏村党总支书记王涛介绍,为减轻人为因素对湿地植被破坏,近年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居民搬迁工程,目前已完成搬迁居民共计1400多人,为丹顶鹤和其他珍稀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

  “居民搬迁不但解决了保护区鸟类生活环境,还使搬迁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获得搬迁群众一致认可。”王涛说。

  丹顶鹤是机警的动物,尤其是在繁殖期,为了躲避人的干扰,芦苇是它们最好的隐身之处。

  “扎龙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芦苇为鹤类和其他鸟类提供巢材及隐蔽场所,是它们生存的天然屏障。”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向记者介绍。

  扎龙湿地芦苇蕴藏量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芦苇一年一收,是保护区附近居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芦苇无序收割,野生丹顶鹤缺少巢材和隐蔽场所,种群数量有所减少。

  湿地保护法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及生态补偿主体责任。明确规定,“因生态保护等公共利益需要,造成湿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在湿地内从事割芦苇、割草等活动,应当按照湿地主管部门或者湿地管理机构划定的范围和有关规定进行,不得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照湿地保护“一法一例”有关规定与育苇场协商,采取生态补偿方式,减少芦苇收割,适当保留芦苇密度,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营造适宜的栖息地。

  这一探索的成效是显著的。相较于2017年王文锋在林甸县育苇场监测到的3巢13只野生繁育丹顶鹤,2018年这一数量便增加到了13巢48只,2019年更是达到了40巢100多只……

  讲好湿地故事,增强全民依法保护湿地意识

  “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年来,我们扎龙湿地周边的老百姓保护湿地意识明显提升。原来有些在湿地周围捕鱼、捡拾鸟蛋等行为,在湿地保护法实施后,老百姓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现在这种现象早已看不到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说。

  “在村里,我们利用大喇叭、宣传条幅、网格群、公示栏等方式,让村民了解、熟悉湿地保护法内容。”王涛说,在临近湿地边缘的农业生产中,也提倡绿色种植,倡导农户使用农家肥,尽量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危害环境。

  为更好贯彻湿地保护法,加强执法力度,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人民法院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环资旅游巡回法庭,为保护扎龙湿地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能够从源头减少纠纷,预防违法行为发生,“抓前端、治未病”。

  全民守法意识的提升,源于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每年6月为黑龙江湿地保护宣传月、6月10日为黑龙江湿地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主题鲜明的湿地保护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湿地保护知识宣传、普法教育、政策解读和近年来湿地保护取得的工作成效等活动,累计向社会发送公益短信3600余万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爱护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合宣传湿地保护法,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湿地生态为基底,以世界珍禽丹顶鹤为特色,开展湿地观鸟、动植物保护和讲好湿地故事等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每次宣讲活动中,湿地巡护员徐惠都会向前来的游客,讲述一家三代保护丹顶鹤的动人故事。

  第一代护鹤人徐铁林是扎龙保护区的鹤类工程师,开创了丹顶鹤半散养模式,对扎龙保护区开展丹顶鹤野化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代护鹤人徐秀娟,是徐铁林的女儿,17岁跟随父亲来到扎龙,精心护鹤,饲养的幼鹤成活率高达100%。为保护鸟类,她在追寻野生天鹅的路上不幸牺牲,时年23岁,由此写成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

  徐建峰是徐秀娟的弟弟,接过了姐姐未竟的事业,从事饲养繁育、引进鹤繁育及野外救护监测工作,一干就是18年,进一步有效提升了丹顶鹤人工孵化成功率,为了守护野生鹤卵连续野外工作,不幸殉职。

  如今,徐建峰的女儿、徐秀娟的侄女,第三代护鹤人徐卓接过了那只保护丹顶鹤的沉甸甸接力棒。她学习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后回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守护丹顶鹤、守护湿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在一代又一代护鹤人的接续努力下,通过“湿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方式,不断吸引、保护、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源头开始,形成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独特经验,累计已有约380只丹顶鹤野化成功。

  冰雪的覆盖下,扎龙湿地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等春暖花开时,南飞的丹顶鹤再度归来,将在法治屏障的守护下诗意栖居,飞翔在蓝天碧水白云间, 给这片神奇的湿地注入灵气与神韵。

  

  辽阔江天,丹顶鹤自由翱翔。摄影/庞永利(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提供)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12/t20231214_4333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三农三人谈:岁末年初,如何躲避诈骗那些“坑” 下一篇: 全国最大城中湿地:法治理念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