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高产优质高抗协同改良机制”项目启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何祖华、谢道昕等出席启动会。记者获悉,该项目是近年来由我省牵头承担的首个粮食安全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资助2500万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该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省内外优势科研机构,针对近年来极端气候增加、病虫害频发和土壤退化等因素加剧的粮食安全问题,挖掘水稻产量、品质、病虫害抗性和非生物胁迫耐受等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计划培育3~5个高产、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推广新品种面积300万亩以上。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的启动实施对福建强化省内外协同创新、聚力攻关粮食安全重大科学问题,巩固提升福建在水稻领域科技创新优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科技厅将结合自身职能,持续推动粮食领域科研攻关、创新平台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为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农林大学等项目承担单位要以项目启动会为契机,认真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的要求,加快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产业化开发应用,让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据悉,近年来,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4亩(居全国第27位)、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福建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全国每10粒种子里就有1粒来自福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藏粮于技”的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先后立项粮食领域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资助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在水稻高产育种、优质稻育种、生物诱变育种、抗病材料创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这些领域目前均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粮食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