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参保患者就医前资金筹措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出台政策预先筹措资金支持参保人员”的建议
按照医疗保障制度规定,医保基金由单位、职工或城乡居民缴纳形成。在参保人员发生医疗费用以后,如果在医药机构实时结算的,参保人员只需要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如果未直接实时结算的,需要事后零星报销。在全民医保背景下,群众发生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障制度予以报销解决。2020年,我省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75%左右。
根据医疗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管理相关规定,医保基金除按一定比例预先拨付给定点医院外,尚无制度或政策规定可以事先筹集或支付一定医疗费用给参保人员。同时,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规定主要是国家事权,省级在这方面没有作出修改的权限。从实际工作看,患者若尚未就医,无法计算其获得的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医疗救助金额及自费情况,就医前资金支持的标准难以确定。
据了解,实践中出现您在建议中提到的问题,主要还是与部分群众家庭收入不高、医疗费用负担重、没有直接结算存在垫付费用等因素相关。为尽量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结合您提出的建议,省医保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医疗费用监测和帮扶。对一般城乡居民和脱贫人口(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别按10000元和4000元标准对其医疗费用进行监测核查,确实困难的,由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二是调整医保待遇。针对部分参保群众希望加大慢性病重大疾病门诊费用保障力度的诉求,结合我省疾病谱状况,省医保局在全省统一了31种慢性病、特殊疾病门诊医保待遇,将较大幅度减轻参保患者家庭负担。三是持续推进直接结算。指导市州逐步取消省内异地直接结算备案手续。按照国家部署,加快推进普通门诊费用全国直接结算,探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跨省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通过扩大直接结算范围和取消、简化备案手续,将大幅度减少垫支和手工报销,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负担。四是研究制定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从加强预防、规范就医、报销费用、加强监测、聚合部门政策等入手,规定若干政策措施、实施部门和政策联动,文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二、关于“整合相关基金、社会捐助,建立救助基金池”的建议
一是完善救助政策,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2020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印发了《贵州省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培育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扶残助弱、弘扬正义的慈善组织”“将适合购买的慈善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支持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承接社会救助、应急救灾、养老服务、儿童服务、扶贫济困、扶残助弱、弘扬正义、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政策措施。202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机制,搭建社会救助信息供需平台,畅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救急难”医疗救助基金。省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注入省慈善总会“救急难”基金,确保基金正常运行。2018年至今,省级福彩公益金共注入基金530万元,累计实施救助631人次、432.76万元。2020年省级福彩公益金安排335万元支持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围绕医疗救助等开展慈善活动、提供慈善服务。三是鼓励社会参与,引导慈善组织开展医疗救助。积极引导慈善组织主动参与医疗救助,凝聚因病返贫致贫防范和化解合力。2020年,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安排1871万元用于贫困母亲“两癌”救助;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安排1285.43万元用于“人口健康基金”紧急救助、医疗健康扶贫慈善行动等;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安排50万元用于重病师生救助;省扶贫基金会安排38.2万元用于白血病患者救助等等。四是准确认定对象,为开展医疗救助提供依据。2018年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后,医疗救助职责从民政部门隶转至医保部门。为有效开展资助困难群众参保、住院救助、门诊救助等医疗救助工作,医保、民政部门坚持信息互通互用,确保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六十年代精减退老职工等民政救助对象数据信息同步实现线上数据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医保待遇,扩大直接结算,加强共济保障能力,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需平台,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对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统筹,和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救助对象身份属性认定工作,鼓励引导更多慈善组织创新救助形式,有序参与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