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风景如画。
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与“大发渠”遥相呼应。“七一勋章”获得者、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在桥墩下的村子里踱步,不时抬头望向两处,满脸微笑地说:“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起初,黄大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为村里引水,让乡亲们都能吃上白米饭。
没曾想,这个简简单单的愿望却经历了36年的千辛万苦,直到他带领乡亲们用铁锤和钢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9400米长的“生命渠”。
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草王坝,从小父母双亡,吃着村里的“百家饭”长大。1958年,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水,经过多次实地探勘,他发现螺蛳河是理想水源,但却与草王坝相隔三重大山。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黄大发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雏形完工,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1990年,螺蛳洞引水工程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1992年的正月初三,冒着大雪,学会了开凿技术的黄大发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赶,再度开渠。
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将近60岁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他来回步行36公里从乡镇背回来……
信念坚定,冲锋在前,黄大发的脚步越走越有力。两年后,水渠的主渠贯通。
“这水,真甜呀!”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草王坝的坡地,所有的艰辛都在此刻化为了甘甜。
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乡亲们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大发渠”的建成如同一束火把,照亮了团结村的发展方向,更点燃了当地人积蓄已久的发展激情。团结村不仅引来了水,还通了路和电。山门,从此敞开,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面对党和人民的信赖,我时时刻刻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黄大发说。
绝壁天渠滋润着大地,凝聚起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决心和干劲,如今的团结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等明年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一通,我们团结村到遵义就只要20分钟的车程了,我们种的大米、瓜果,养的家禽就可以更方便地卖出去,以后大家要来看我们的‘大发渠’也更便捷了。”已是耄耋之年的黄大发依然心系村里的发展,这座小山村足足令他惦记一生,奉献所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钱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