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4-01-03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意见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军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克服困难,勇毅前行,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展顺利,经济和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同时,受三年疫情的影响,叠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经济运行质量仍需提升,三大需求拉动亟需加力,区域发展差距有待缩小,民生保障力度还有不少短板,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尚需夯实。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及省委的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突出“七个强省”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机遇、迎挑战、强优势、促发展、增实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努力全面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一是持续稳经济扩内需。对照中央政策导向及省委要求,研究储备和适时推出新的促消费政策,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增加大宗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推进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接续谋划具有牵动性的重大项目,加快新项目开建和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大力招引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落地投资。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投资。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二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作用,推动高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率先突破。加快明确战略定位,强化优势互补,着力推动省内区域板块提质升级。加强在战略规划、产业协同等领域全面合作,联动链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实施深层次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改革经验,全面提升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的建设能级。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努力扩大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优化开发区产业链布局,构建高能级创新载体,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等改革,加大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狠抓项目落地。

  二、着力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一是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以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并在量子信息等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等行动,建立科技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军。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转移转化载体,建设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提升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出台并实施好《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巩固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先进制造业群链培育,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推进新兴产业百亿项目攻关,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团。三是推进人才兴皖工程。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等培养储备力度。完善支持政策和负面清单,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拓展人才交流合作。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完善省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和人才分级分类服务清单等,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三、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走深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同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分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携手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二是携手增强欠发达区域发展动能。继续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加快上海市与六安市革命老区对口合作,深化园区共建,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联合开展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四是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顺畅流动。

  四、着力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是坚持稳就业促增收。坚持产业升级、扩大就业规模和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持续实施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保障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安徽建设,扶持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采取措施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新业态从业者参保政策。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三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科学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继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以文促旅、以旅兴商、融合联动。五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五、着力推动绿色生态持续改善

  一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积极推动实施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二是加强环境质量改善。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推进重点领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聚焦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防范土壤污染风险。三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推进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实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六、着力推动经济安全持续巩固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坚持做足特色、做强龙头、做优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二是维护财政金融安全。密切跟踪市县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市县坚持“三保”支出在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基层平稳运行。落实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加大存量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深入开展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行动,严控风险通过金融机构传染扩散。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房地产新政,统筹供求关系变化,确保供需基本平衡。督促商业银行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持续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统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与城中村改造、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等,促进住房消费提档升级。

  七、着力推动规划纲要全面实施

  一是系统全面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注重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的有机衔接,注重指标设计、落实的科学性,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后半期的重点任务,动态优化发展思路、目标、政策,更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上下沟通、横向交流,保持与国家有关方面、兄弟省市和省内各市的密切联系,对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以及发展目标执行情况开展动态跟踪,加强分析研判。三是增强规划纲要实施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对已完成的指标,在接续实施中因地制宜提出更高要求,争取“十四五”期末取得更好结果;对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的指标,继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对没有达到序时进度或完成有难度的指标,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期内完成。

  

  


原文链接:http://www.ahrd.gov.cn/article.jsp?strId=17037542450982934&strColId=d446fe13a1d943bf98e0552278230c64&strWebSiteId=144886556084700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我省优化涉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 下一篇: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2022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