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以来,邹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建站要实、管站要严、用站要活原则,强力推进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着力打造组织代表、联系选民、服务群众、助力发展“四位一体”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综合体。
小站点构建大格局
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全市人大工作重中之重,突出顶层设计,推进线上线下建设,夯实代表工作平台基础。
优化联络站空间布局。按照“全覆盖、规范化、常态化、实效性”的要求,设立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1个,驻邹城的济宁市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5个,镇街、市直、驻邹大企业人大代表联络站18个和社区、村居联络站点N个,打造“1+5+18+N”联络体系,形成了总站引领、逐级带动、体系完整、运行有效的网络化联络格局。
升级联络站设施建设。重点改善提升代表联络站37个,统一设计建设,联络站全部达到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专项活动经费、有特色品牌等“十有”标准,打造参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代表联络站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集成化。
打造代表履职“云站”。加快人大数字化建设进程,打造集代表学习培训、政情通报、议案建议提交办理答复反馈、无纸化阅文系统于一体的代表履职“云站”,代表“线下”履职、“线上”排名,每年度进行总结,每届满进行总评,作为评先树优和代表连任的重要依据。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市人大常委会做实“管”字环节,保障代表联络站发挥实效,做到群众“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管、管了有效果”。
提高代表组织效能。按照“便于组织、利于活动、易于服务”原则,将全市五级1500余名人大代表混合编入110个代表小组,全部安排进站。同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限制,组建财政经济、教科文卫、城建环保等5个专业代表小组,形成专业与区域“条块结合”的组织体系。
拓展代表履职渠道。依托代表联络站,常态化开展常委会负责同志联系镇街、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三联”活动,安排代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分批次组织代表开展跨区域、跨领域交流视察活动,构建以联系沟通机制、知情知政机制、参政督政机制为核心的履职联络体系。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管站”原则,建立健全联络站代表学习、视察调研、意见处理反馈等制度;出台《邹城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站建设评价细则》等,对联络站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对代表进站情况量化打分、考核评比,提高代表联络站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水平。
小活动打造大品牌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平台作用,不断创新形式载体,丰富活动内容。
积极探索“联络站+”模式。结合实际,探索推进富有特色、切实管用的“联络站+”工作模式,变“被动等群众”为“主动找群众”。石墙镇人大探索“联络站+企业发展”模式,把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为产业升级赋能助力;张庄镇人大探索“联络站+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桐花树”“同心柿”代表联络站凝聚群众力量,助推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
不断丰富代表活动载体。开展“实施‘九大战略’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人大代表“六进六亮”活动等,增强群众“人大代表就在我身边”的获得感。各联络站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钢山街道人大工委创新“大碗茶”模式,人大代表到广场、公园与群众喝茶谈心,宣传政策法规,听取社情民意;香城镇、大束镇人大组织代表到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赶大集”,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当好群众“代言人”。
聚力打造履职品牌矩阵。按照“一站一特色,一镇一品牌”思路,指导16个镇街以及市直、驻邹大企业代表小组因地制宜推进品牌建设,形成以太平镇人大“人大助企共享太平”、凫山街道人大工委“一网情深凫务为民”等为典型的特色品牌矩阵,代表联络站建设跨入了品牌化发展新征程。
责编:屈庆硕 徐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