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有媒体记者探访黑土地核心区域发现,由于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方式,这里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降低了100公斤,黑土地越来越肥沃。眼下,黑土地上的农作物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喜人的长势振奋人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不仅是世界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保护好黑土地。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殷殷嘱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黑土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中国黑土地保护利用进展快且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加至8300万亩。2022年,中国东北地区共建成了56个整体推进县和712个县乡级高标准应用保护性耕作基地,25个县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2020年以来,保护性耕作累计超过2亿亩次。持续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让中国黑土地日益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协调,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先后出台地方性法规,为加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2022年8月,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更是让我国成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中唯一一个通过专门立法来保护黑土地的国家。从土地管理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到黑土地保护法这一专门法的确立,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保护黑土地、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徒法不足以自行。不仅要高质量立法,更要严格执法。要持续加大对违法利用黑土地等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法律震慑、过程监督、违法处罚等综合手段,强化保护黑土地的社会意识,提高行动合力。
保护黑土地,离不开科技助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天空地”立体扫描、为黑土地“把脉”;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力,为黑土地“上劲儿”;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为黑土地“续航”;绿色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为黑土地“蓄力”……在黑土地保护中,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大显神通,夯实了保障农业绿色发展的根基,为实现土壤保护、永续利用注入强大力量。比如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通过综合配套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粮豆轮作、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水土流失治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产能,全市粮食产量由2016年的238亿斤提高到2021年的247.3亿斤,增产9.3亿斤。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政策引领、过程监管、科技赋能等环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护好黑土,善用好黑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作者:刘翠莲,系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