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思想、法治、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空间格局逐渐完善,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蕴,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为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大代表,我对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受颇深,亲历并见证了天津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大幅提升。2022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累计降低61.5%,重污染天数累计减少45天,优良天数比率累计上升33.5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优良水体断面大幅提升,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从最高时的65%到如今已全部消除;12条入海河流从2017年之前的“全部为劣”达到“总体Ⅳ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2013年2.6%提高到71.7%。建立受污染农用地、建设用地名录库,严格做到“不安全、不利用”。
绿色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314个工业园区完成整合提升。完成123万户散煤治理,基本实现城乡清洁取暖。累计淘汰老旧车70余万辆,天津港铁矿石铁路运输增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面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13年降低60%。
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提升
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保护、修复、建设一体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实施“871”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碳汇能力明显提升。蓟州、宝坻、西青等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坚持立法先行、标准引领,保持“一年至少一部生态环保法规”的节奏,制修订20余项地方标准,形成以生态环保条例为统领、相关单项法规为支撑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监管平台,贯通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实施动态溯源、靶向治理。
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些成就的取得,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创新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天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让我倍感鼓舞和振奋,一定要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尽责,为开创美丽天津建设新局面贡献智慧力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PM2.5为控制主线、削减NOX和VOCS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和中重型运输车辆新能源替代,源头降低污染负荷。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高生态用水保障能力,完善城市污水排水设施,全力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下大力气治理存量土壤污染,确保居住和粮食安全。
自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系统观念,先立后破,加快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步形成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良好社会风尚。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整合归并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构建美丽天津建设保障体系,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资源环境等领域相关法规制修订。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将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纳入要素市场统一配置。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