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记者来到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见到了我们的全国人大代表、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余德春,此时,她正在赶往老党员家进行七一慰问的路上,“不好意思啊,我要去慰问老党员,走吧,咱一起!”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记者跟随余德春沿着公路向山坡走去。
“我们水子一村有99户、320余人,就在这丹巴县牦牛河畔,距丹巴县城约5公里。在退林还耕以后,我们村仅有的90余亩耕地零散分散在河畔山边,过去全村人都在土里刨食,村集体经济发展几乎为零……”余德春边走边介绍着水子一村的“发展史”。
就这样走到了老党员家中,“水子村好,只因支书好,我们村能发展这么好,多亏了余支书!”老党员对余德春赞不绝口,向记者介绍着余德春的“奋斗史”,20世纪90年代末,她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家门闯县城的女性。做家政服务挣到第一笔钱后,她回村成立了家政服务队,带出了30多位姐妹。当省道改建项目来到村口,她带领乡亲们打工、修路。县城后山滑坡治理需要工人,她带着100多位姐妹搬砖块、砌堡坎。到了2016年,她又开始带领乡亲们成立羊肚菌种植合作社,搞乡村旅游、开办民宿……
“我们村能致富主要靠我们全村村民的辛勤劳动啊,我只是‘催化剂’。我这个人嘛,突出一个敢想敢打拼,大概是20年前,当时我还没当选为村主任,我带着我们村的两三个妇女朋友前往县城打工,最开始是很艰辛的哟,做家政给别人洗衣服,手都洗白、洗掉皮了的!我们当时白天在县城里面做家政,晚上如果有卸水泥的‘活路’,我们就去扛水泥,我们用行动证明着‘妇女能顶半边天’!”余德春自豪地说,“为了过上好日子,我们啥苦都吃过,我们啥苦都能吃!”
正是凭着余德春的这份勤劳与坚毅,水子一村从昔日丹巴县最穷的村,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作为丹巴县水子村巾帼家政负责人,余德春带领全村村民户均年收入达2.8万元。作为丹巴县水子乡劳务队队长,余德春带领村民承接县城工程劳务项目,让乡亲们户均年收入攀升至近3万元。在余德春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种植适合本村自然条件的羊肚菌,现在全乡300多户人家已培育出亩均产值达1.6万元的优势产业。
余德春还紧紧抓住了水子一村特色民俗这一特点,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水子一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较近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余德春积极动员村民发展餐饮、休闲娱乐、民居接待等旅游产业。
如今的水子一村,一排排独具藏族特色的房屋、一家家服务周到的民宿,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吸引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这里逐渐成为丹巴县综合性旅游接待点。
新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余德春走访了周围的各个村落、500余位村民,在走访调研中,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走向、异常活跃的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及伤人等问题的关注,引发了余德春的深入思考。“丹巴县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农牧民共10978户,随着前一轮和新一轮补助政策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牧民群众生计将出现困难,尤其是该笔补助占农牧民的政策性收入比重较高,一旦停发政策补助,部分群众的返贫风险系数将大大提高。”余德春介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落实见效,绿色成为了丹巴第一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农牧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更优了,野生动物变得更加“欢呼雀跃”了。丹巴县位于高山、半高山甚至山脚的乡村、山寨时不时出现猴子和野猪破坏庄稼和伤人的事件。猴子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损毁农作物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农牧民群众“有苦也只能往肚里咽”。
问题解决的紧迫性与人大代表的责任、使命交织在一起,余德春发出了“最基层的声音”,希望国家能为人民群众解决这一急难愁盼的问题。
余德春说,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长效机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限,特别是和丹巴县类似的生态功能区、民族地区给予长期特殊生态补偿,继续对退耕农牧民群众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针对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乃至损害人身安全事件发生频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余德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野生动物损毁农牧民农作物及生产生活资料补偿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国家补偿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月30日,国家林草局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作为在部分地区致害严重的物种,已被调出“三有”名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金崑说,将野猪调出“三有”名录后,按照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其造成的损失仍属于致害补偿范围,受损群众仍可以依法获得补偿。这对深受野猪其害的村牧民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余德春提出这一的问题都得到系统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