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2日 09 版)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任务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怎样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本期观察版对此进行阐述。
——编者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民观察)
王均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之后的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形成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同时,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在文化建设上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们党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明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新时代十年,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当前,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与中华5000多年灿烂文明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相比,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五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关键时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并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对我国文化建设进行的前瞻性战略性部署。我们要以更强的担当、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牢固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价值认同。
在思想引领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强化政治领导,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在精神支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好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一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泛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在价值认同上,充分发挥中华文化重要作用,让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可感可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来展现中国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价值主张和行动方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赢得更多国际认同、能否获得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把创造文化精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任务,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文化精品,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华彩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成效如何,人民是最终评判者。创造文化精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坚持反映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生活、精神风貌。伟大的文化精品都是时代的映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文化建设要充分汲取这个伟大时代提供的丰富营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文化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坚持天下情怀和民族特性相结合。文化建设要有雄心壮志,要创作更多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当代中华文化形象。同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在世界文化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
努力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观察者说)
李 扬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人生发展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要搞好,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好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形成有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需要统筹需求引导与供给支撑,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发力。从需求侧看,就是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大力提高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调查研究,梳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开展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供给侧看,就是要研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强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实落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兴则国家兴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势所必然)
王曼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意义,探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方法,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找准着力点。
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中华民族始终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浴火重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当重大历史关头,中华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华民族注入前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为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既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也细化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要始终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从而确保文化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而确保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确保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要以完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为目标,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同时,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