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法治新时代。法治,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被信仰遵从。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我对法治政府、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充满信心,对自己能够做好调解这项工作也更有决心。在调解道路上,我会走得更远更长。”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延安市人民调解协会副会长、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樊九平面对《法治日报》记者时难掩激动之情。
提起樊九平,在延安鲜有人不知其事,他是当地百姓公认的“能人”。其实,这么多身份中,让樊九平出名的,主要是其人民调解员身份。
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杨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村民甲的羊跑进了村民乙的玉米地……调解这些“鸡毛蒜皮”小事,让樊九平每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三在村委会办公,处理村里的事务,周四、周五在甘泉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室里忙着化解矛盾、调解纠纷。
这些年,凭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勇气,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樊公道”,当地人常说“有难事,找九平”。
樊九平与人民调解员这个职业的缘分,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桥镇村村民遇到要调解的事情,还得去几十公里外的法庭。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有时两家闹到不可开交也不愿意去调解。樊九平年轻时走南闯北说书卖艺,回到故乡后,有一次偶然劝和了两户人家。矛盾双方对他的信服和调解产生的良好效果,让樊九平下定决心把调解这件事“管下去”。
此后,樊九平就开始给四邻八乡说大事、了小事、解难事,解决了不少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鸡毛蒜皮不敢小看,走东家到西家,化解矛盾解疙瘩……”这是樊九平自编的陕北说书。他认为,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
25年来,樊九平印象最深的事就是,2018年4月,桥镇乡玉芽沟村民刘某和邻居李某宅基地纠纷一事。当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樊九平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你多我少上,而是因为平时的琐事产生了积怨,都想通过宅基地问题“出一口气”。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樊九平通过讲“六尺巷”的故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终刘某的平房后退5米,李某主动给刘某帮工,两邻居由当初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化干戈为玉帛”,这件事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津津乐道的佳话。
“化解纠纷哪有什么好办法,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一定要具备‘五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关心,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达到稳定社会、温暖人心的效果。”樊九平告诉记者。
临赴京参加两会前,樊九平得知家住甘泉县桥镇的张某因丈夫康某怠于承担家庭责任而不满,遂诉至法院请求离婚。樊九平将两人叫到调解室,谈话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张某希望丈夫改变中的潜藏情感。
樊九平严厉批评康某,让其认识到作为丈夫的责任,经过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劝导,康某当即表示会改过自新。听到丈夫的表态后,张某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自愿撤回起诉。
同时,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樊九平也给自己定了目标:不仅要解决村民的纠纷,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樊九平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村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村上矛盾越来越少,村风民风越来越好,村民都一心忙产业、忙奋斗,全村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200元。
多年来,樊九平以自己的“真心、诚心、耐心、公心”,设身处地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逐渐成为四邻八乡闻名的“樊公道”“土专家”“草根调解员”;2013年,他因坚持古道热肠、办事公道,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法治水平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201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樊九平式”调解模式方法在甘泉县全面推广,以其名字命名的“九平调解室”也由桥镇乡的“盆景”变为全县的“全景”。2020年6月,“樊九平式”调解模式方法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
樊九平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陕西省“十大调解能手”、延安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3年1月16日,樊九平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和一线的党员村干部,我倍感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樊九平说,“我今后更要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深入群众身边,开展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急愁盼难等基层问题,转化成一份份有见地、有对策的代表意见建议,当好民意传声筒,同时也要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利用自身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实事难事。”(孙立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