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曙光就在前头——人大代表和医务人员坚守抗疫一线

发布时间:2023-01-0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导读

  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日前,我们采访了来自全国多省市医护领域的人大代表和医务工作者:他们的日夜坚守,他们的忘我付出,他们的挺膺担当,构筑了战胜疫情、守护健康的坚固防线。

  当“哨点”变成“桥头堡”,他们主动请缨冲锋在前

  近期,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因时因势作出新的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也将作出相应调整。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迎来就诊高峰,发热门诊从“哨点”变成直面新冠病毒感染的“桥头堡”。

  为最大限度保障发热患者就医,各地增设发热门诊。2022年12月中下旬,北京发热门诊总数由94家迅速增加至1263家,上海145家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广州发热门诊日接诊能力增至12.9万人次,南京市实际开放发热门诊239个……据统计,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数以万计的发热门诊,是迎战新冠病毒感染的前沿阵地,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冲锋在前。

  这段时期,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所承受的,是比平时多十余倍的工作强度。2022年12月11日,北京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驰援发热门诊。

  

  朝阳区人大代表、太阳宫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在巡视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区。白勇涛/供图

  发热门诊的忙碌,朝阳区人大代表、太阳宫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感受很深。“‘新十条’发布后,太阳宫、香河园社区增设了发热门诊,这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

  白勇涛说,一方面是接诊患者人数骤增,“以太阳宫社区为例,平均每天达到200多人”。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感染导致的大量减员,最高峰时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90名工作人员感染了150人。“症状轻微的同志都坚守岗位,有发烧等严重症状的,症状消退后也马上返岗。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儿,我多干点儿,就能多救治一些患者。”

  

  去年年底,北京市人大代表、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辉赴西苑村为村民问诊。王金辉/供图

  相比于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乡村更让人牵挂。大安山乡卫生院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深山区,这里群山环绕,道路蜿蜒崎岖。全乡8个村和1个社区散落在7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约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10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巡诊,到各个村上门看病、送医、送药,所以我们的医生和村民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北京市人大代表、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辉说,在北京本轮感染之初,卫生院就将两个月剂量的慢性药配送到患者,以免到院开药发生感染。“我们还通过微信视频进行网上问诊,让村里的年轻人到院取回全村的药。即便这样,发热门诊最多时的一天,仍有130人就诊。尽管做了很多防护措施,当时在岗的16位医护人员经过一周诊断,就‘阳’了一半。”

  王金辉感慨:“除去护理、药剂、检验人员,最难的时候两个临床大夫要兼顾一百多号病人。那时我们真是吃着退烧药坚持,互相搀扶着走过来的。”

  在广州,发热门诊也在经受考验。为分流轻症患者,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自2022年12月11日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近500名医生在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诊疗。同时,医院根据最新政策调整并优化就诊流程,扩建扩容改造发热门诊。扩容后的发热门诊迎来了历史接诊峰值,总日接诊量达至1200人,是往常接诊量的10倍以上。“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像一只八爪鱼,但还是希望自己快点再快点!”发热门诊护士长黄招娣介绍道,因发热门诊实行闭环管理,在岗医务人员需帮助患者打印病历单、检查结果、分发药物、抽血输液、协助CT检查……

  

  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王长林(左一)在巡视发热患者预检分诊台。王长林/供图

  “平时,我们医院发热门诊的人员配置是医生加上护理人员共十余位,‘新十条’发布后,为应对到来的就诊高峰,医院动员其他科室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目前扩充到三十余位。”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王长林告诉记者,该院的就诊高峰出现在2022年12月中旬,每天就诊人数约400至500人。“我们通过实行网上预约将就诊人数分流至大致可控范围内,但医护人员的感染是最让人担忧的问题。”王长林说,最多时发热门诊有一半医护人员“阳”了,由此带来的减员问题加重了医护人员负担。“但是,大部分人退烧后就马上返回岗位了。大家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克服困难,尽全力救治患者。”

  透过北京、广州、云南红河州,我们看到无数“白衣天使”在坚守、在奉献。“医护人员确实很累,我就诊时药房的小姐姐趁着一丝丝的间隙都趴着睡着了,然后又支棱起身子帮我拿药。”“他们除了替我们痛以外,能做的都做了。”“一线医护真的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感谢他们!”……在给医护人员的留言中,大家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医护人员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更好救治患者的根本,我们要更加关注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关注阳性医护人员的康复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王长林说。

  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他们举全院之力坚持生命至上

  在这里,空气沉凝,咳嗽声、担架床的滚轮声、监护设备的滴答声,杂乱交织。

  在这里,任务繁重,每班12小时的工作强度极高,监护、吸氧、开放静脉、吸痰、胸外按压、除颤、气管插管、转运……都要亲力亲为。

  在这里,诊疗工作没有可削减的内容,能削减的只有休息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激增,如何整合全院医疗力量保障急诊,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成为各地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吃完药退烧了,已经到岗了,我能坚持!”“我申请支援急诊!”“我就烧了一天,现在随时可以顶上来!”“让其他人缓一缓吧,我能扛住,放心!”在最吃劲的时候,全国各大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在行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投身急诊一线。

  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一天的接诊量曾达到578人,其中危重症占比高达20%。与此同时,医护遭遇阳性减员,重症医学科承受着人员不足的压力。这时,一批退休返聘的医师、护士便奋战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一线。据院方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0余位退休返聘医师坚持出门诊做手术,50余位退休护理人员不畏艰辛,坚守岗位。年轻住院医师、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也都坚守医疗一线,积极践行志愿者精神,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2022年12月30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组织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各科室、年龄在45岁以下的首批100位医生,组成“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胡晓丹/供图

  12月26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出现急诊收治高峰,近日仍维持在高位,多为新冠病毒感染且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举全院之力救治急危重症患者,12月30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在原有重症监护室力量的基础上,组织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各科室、年龄在45岁以下的首批100位医生,组成“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充实到新增设的重症六区、七区、八区,投入ICU专业培训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扩容后,该院的重症监护床位从90张倍增至180张。“我们要建设一支本领过硬的队伍,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宋尔卫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增呼吸重症病房,医护跨学科混编,图为专家组组长王广发教授现场指挥医疗救治工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前沿阵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近期面临着危重患者多、医疗资源紧、医护人员被感染多的巨大挑战:日均接诊量400余人次,其中急危重症患者占比高达45%。“要统筹全院资源,畅通患者救治的生命通道!”在院长杨尹默的部署下,医院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急诊室是救治重症患者的战斗堡垒,医院要合理规划有限的空间,腾出新的抢救间以满足急诊救治的需要。”杨尹默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指挥医院全力疏导和分流急诊和发热门诊的患者,特别是将已识别的重症患者及时通过绿色通道收治住院。此外,推动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新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的呼吸重症病房。12月22日,以呼吸科为核心的临时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和临时呼吸重症病房正式开门接收病人;12月26日,呼吸三病房也正式开诊;目前,医院正在筹备建设的呼吸四病房,即将开诊。同时,该院抽调医护人员,成立了多个重症患者救治团队,全院各科室医护人员主动报名投入救治一线。

  元旦期间,北京广安门医院仍在彻夜运转。“虽然很多患者陆续康复出院,但医院急诊科的收治压力依然存在。”急诊科主任齐文升说,目前防重症依然是首要任务,为了最大限度收治患者,急诊留观床位从平日的20张扩容到48张,重症医学科的床位也增加了近一倍。“急诊科还专门开设了开方门诊,针对轻症患者发热、咳嗽等症状,直接开方让患者到药房拿药,有效分流了急诊压力,提升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同时为了能让急诊住院患者第一时间用上药,急诊病房内还设置了中医治疗室,为患者煎药。”齐文升说。

  心血管科CCU是广安门医院的心脏疾病重症监护室,承担了全院心脏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也分担了内科ICU的救治功能。“CCU是全院心脏危重症救治的坚强后盾,职责所在,我们必须要顶上!”艰难时刻,心血管科主任李军带头坚守一线。为了保证减员不减战斗力,科室对剩余的9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闭环管理,分成ABC班轮流值守。病区护士长带病值守,病区护士因为过度疲劳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过简单治疗后从病床上爬起来再次投入工作……在岗人员用辛勤坚守为感染同事康复赢得了宝贵的一周时间,众多同事还带着咳嗽等未康复的症状就早早回到工作岗位,团队凝聚力保证了心脏重症战斗力,坚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近一周来,武汉同济医院三院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2200人次,日均抢救210人,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该院已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546张,扩增近一倍至1041张。“没有感染的继续做好防护,主动承担更多医疗任务,有的甚至一天顶两套班,感染了的盼能尽早返岗继续战斗。有的医护人员明明前一天还在发热,第二天就主动请缨表示自己还能坚持,有的医护人员全家老小都病倒了却舍小家顾大家。”同济医院ICU护士长熊杰说。

  北京协和、四川华西、广东中山、上海瑞金、长春中日联谊……在全国各大医院的急诊部门,相似的一幕幕正在上演。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元旦期间,全国近900万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保障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运转,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主战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要尤其做好重症、儿科医疗救治资源的扩容储备工作,加强医护人员在急诊、重症方面的技能培训,以应对急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避免发生医疗挤兑。”宋尔卫建议。

  力保母婴平安,他们不惧“天上下刀子”,畅通救治通道

  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孕产妇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尤其需要专业的指导。

  “医生,我发热后,胎儿胎心怎么也加快了?”“医生,吃退烧药会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医生,我吃了药还是反复高烧不退”……在青岛妇儿医院产科中心,这是医护人员常听到的倾诉。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扩散,青岛市分娩量最大的医疗机构——青岛妇儿医院产科中心迎来了艰难时刻。该院迅速制定应急预案,优化就诊流程,延长工作时间,以高负荷运转,畅通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力保母婴平安。

  连续多日,青岛妇儿医院分娩区护士长潘晓华都是白班和小夜班连轴转。她说:“上周,29名助产护士有27名被相继感染,人员大量缩减。孕产妇的病情一刻也不能耽搁,大家只要身体状况好转就立即返岗,在5个楼层的剖宫产手术间和产房之间来回奔波助产,观察母婴状况,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体重2980克,母婴平安。”今年1月1日0时12分,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产妇张女士顺利分娩一名健康的男宝宝,这也是青岛妇女儿童医院首个“元旦宝宝”。

  

  2022年12月9日,一位新冠阳性中央型前置胎盘孕妇突然出现出血的紧急情况,经过家属同意后,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六区主任贾红梅(右二)当即为其主持剖宫产手术,同时通过自体回输血技术保障其血液供给。贾红梅/供图

  因产科医护人员感染导致的减员,同样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在我们产科,上夜班后发生感染的比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上夜班后抵抗力会降低,另一方面夜班的病人也比较多,而且阳性的比例也非常大。此外,我们防护标配就是N95口罩、面屏、帽子、隔离服,确实达不到100%的防护效果。”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六区主任贾红梅说,“我们产科40位医生和近80位护士几乎都陆续‘阳’了一遍,人手最紧张的时候大家每三天就要倒一次班,第三天几乎24小时都要在医院忙碌。”贾红梅自己在两周前的周五晚上发现自己“阳”了,过了两天退烧后,又立刻回到了岗位上。“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们产科也不能停。上个月,我们院出生了近500个宝宝,他们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岁月流转,生生不息。新生儿是此间最珍贵的礼物,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新年最温暖的“阳光”。2023年的第一天,这样的“阳光”照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

  为了孩子的健康,他们24小时全力守护

  在医院的各大科室中,儿科尤为特殊。一方面,儿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一旦病情加重就会危及生命,而且患者年龄小、无法清楚表达,医生需凭借经验诊疗;另一方面,儿科患者的家长容易情绪激动,带给医生很大压力。

  “当前,病患数量的激增,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多的时候,一天要看400多人次,是平时的3倍甚至是4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高学静说,“这次还有一个挑战,就是穿上防护服给孩子听诊不方便,让我们非常担心漏诊。”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儿科门急诊量,在北京的综合性医院里排名靠前。2022年12月中下旬以来,这里最多一天要接诊400名左右的患儿。医护三班倒和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医护人员感染无法避免。

  “我们急诊这块儿,总共有11个护士,就剩1个人没有感染了。”儿科急诊护士许男说。“有的大夫嗓子哑得都没法说话,仍然坚守岗位不下火线。有的家长说他们知道我们最辛苦,也是想尽量不给医院添麻烦。有的家长很不好意思,小声说他们是抗原阳,我说没事,我们不怕‘阳’。其实,我们全院的医护人员做好准备了。”儿科主治医师郑承宁对着央视的镜头直言,“你要是觉得不放心就可以来,我们儿科不怕麻烦!”

  青岛妇儿医院辽阳路总院区、城阳院区的发热门诊和急诊等均承受着巨大的诊疗压力,每个诊室每人每天最大接诊量达近百人次,总接诊量达到日均3000余人次。就诊高峰与医护人员不断“变阳”、大量减员叠加,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发热门诊、急诊科护士长冷富华说:“病人数量激增,发热门诊、急诊科的护士相继中招,但她们都是发着高烧、忍着剧痛,贴个退热贴、吃片退烧药继续跑前跑后地为病人分诊、打针、抢救。”

  为应对近期患儿就诊高峰,在保障普通门诊和住院需求基础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抽调医护力量将发热门诊诊室增加至30个,保障发热门诊24小时运行。同时,还专门设置危重患儿集中救治区域,准备各类ICU床位236张,并配备充足的重症医护力量。“自去年11月至12月底,我院发热门诊就诊量达16000余人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表示,针对发热门诊量持续攀升,阳性住院患儿快速增多的医疗压力,下一步,该院将持续增加发热门诊接诊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统筹调度安排,加强住院患儿收治管理,更好保护儿童健康。

  记者手记

  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的这个寒冬,从首善之地北京到东方明珠上海,从“羊城”广州到“山城”重庆,从黄河沿岸到长江之畔,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白衣执甲、半步不退,他们心怀星火、汇聚成炬,照亮前行之路。

  穿上白大褂,他们将最勇毅的一面展现给病患:与病毒作战、冲锋向前,连日的加班累不倒、凝重的氛围压不垮,连轴转不抱怨。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直面病毒,他们会感染、会发高烧;面对一位位累倒的同事、一个个病痛中的患者,他们会担忧、会哭泣;24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手套,为了病患辗转在方寸之地,他们的脸会被绑带勒得生疼、手会被汗水浸得发白,他们的嗓音会嘶哑,他们的身体会疲惫!脱下工作服,他们将最脆弱的一面留给自己:他可能是位中年儿子,还要带老父亲去看病;她可能是位年轻母亲,急着回家照看发着烧的孩子;他可能是个“大男孩”,也想闲暇时打开电脑玩一把游戏;她可能是个“小姐姐”,也想抽空试试新买的口红色号……但当人民需要、祖国需要时,他们就都是顶得上、立得稳、靠得住的医务工作者。

  红日破晓,“元旦宝宝”们沐浴着新年的朝阳睡得香甜;华灯初上,北京市国贸桥上的车辆汇成长龙;春山在望,三亚的旅客熙熙攘攘……是的,曙光就在前方。他们的勇毅从我们心头拔掉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时间的伟力,总归要跨越寒冬迈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历史的巨笔,必将厚重记录举国同心、守望相助的伟大抗疫故事,激励和鼓舞人们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301/e2ca40a22dc24523a39ee9441cb918c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李艳红:用实干实绩展现青年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的新气象新作为 下一篇: 何涛:群众冷暖放心间,代表责任扛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