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论坛 > 正文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7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12-14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代表提案者: 兰定芬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173号

  主办单位: 省农业农村厅

  会办单位: 省乡村振兴局

  复文标题: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73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兰定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打造全产业链推动质量变革,加快突出增值增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根据农业农村部“更好地发挥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求,我们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目标,聚焦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整体衔接推进。

  (一)积极争取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以来,我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共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获得中央财政资金5.8亿元;特色产业集群5个,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亿元;产业强镇44个,获得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6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弥补了我省特色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了产业延链强链,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初加工。投入资金66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建600个仓储冷链保鲜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商品化处理。扶持特色初加工食品,培育300个特色粉类、红酸汤、辣椒制品等加工示范基地。

  (三)积极发展精深加工。遴选40个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开发一批方便快捷的休闲食品、食药同源的功能性食品、风味独特的调味品和养生保健饮品。积极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肴、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目前,已建设省蔬菜、肉牛、中药材、水稻、马铃薯、油菜、生猪、茶叶、精品水果、特色杂粮、特色水产、辣椒、食用菌、生态家禽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4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4个,功能实验室44个,综合试验站67个。下一步,还将在今年内新增启动建设省特色蔬菜、牧草、肉羊等产业技术体系3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以大数据发展推动动力变革,加快突出智慧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建议的答复

  着力推进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大数据局、云上贵州公司到四川省调研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已委托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编制《贵州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需求方案》,并积极争取省大数据局支持,尽快启动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可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农村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汇聚涉农数据,推进数据共享、开放、挖掘、分析和应用。同时,还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促进涉农相关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以大数据发展推动变革,利用区块链技术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助力我省农业现代化。今年以来,我们多次“跑部”对接,拟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我省2022年国家数字农业应用创新基地建设项目1-2个,每个项目拟争取资金2000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省级申报、遴选、公示和上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每个项目围绕1-2个主要农产品,支持1-3个符合规模要求实施单位购置农业生产数字化设备,实现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控制作业、数据管理等,提高我省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助力我省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以市场化发展推动效率变革,加快突出市场导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建议的答复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夯实产销对接基础。持续深化构筑贵州一、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骨干网络,加快建设、整合、改造提升各地农产品集配(散)中心、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等销售终端,布局以贵阳为中心,市(州)政府所在地为枢纽、重点县(区)为节点的多层次、全覆盖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动在省外重要目标城市建设贵荟馆省外仓,帮助贵州省农产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贵字号”产品开拓省外市场,为贵州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市场流通保障体系支撑。

  (二)强化主体培育,发挥龙头带动。发挥贵州现代物流集团、贵阳农投集团、贵州蔬菜集团、贵州黄牛集团等省属流通型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及示范引领作用,承担全省农产品流通工作,继续推进国有平台企业向流通型主体转型,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当地农产品流通工作,加快提升省内农产品流通主体数量与质量。挖掘培育一批有活力、有能力、有实力对接省外市场的产地型和市场型农村经纪人。

  (三)继续发挥电商供应链体系实效,抓实电商一体化运营。发挥“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体系实效,复制推广“云仓+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深化省内企业与阿里、京东、拼多多、“一码贵州”、贵电商等平台合作,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推动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四)持续开展系列产销推介对接活动。积极拓展省外重点目标市场,推动在省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和市场影响力。持续推进黔货出山进军营。引导符合条件的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及其企业进入《黔货出山进军营企业和产品目录》,推动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进部队超市和部队食堂。

  四、关于“以绿色发展推动品质变革,加快突出生态高端的现代农业产品体系建设”建议的答复

  着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推进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强化优质农产品认证登记,2021年批准标准制修订148项,2022年发布《规模化鸭场疫病防控技术规程》《肉鸭网上生态养殖技术规程》《地方鸡资源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3项;立项《地方猪遗传材料收集技术规范》《畜禽遗传材料保存技术规范》等农业地方标准2项。联合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支行等机构开发“农产品加工原料收购短期贷”信贷产品,已初筛第一批推荐到银行的申贷企业共106家,目前已完成尽调放贷企业4家。印发《2022年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方案》,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累计监督抽查农产品2316批次,合格2313批次,合格率99.8%。向社会公布1期不合格产品名单。目前,已有兴仁薏仁米、湄潭翠芽、镇宁蜂糖李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录;遵义朝天椒、盘州刺梨、都匀毛尖等1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水城县猕猴桃、湄潭县茶叶等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等4个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五、关于“以集约化发展推动要素变革,加快突出优质服务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建议的答复

  (一)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农业种业发展规划》,加大国家油菜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安排省级财政资金824.34万元对油菜、天麻、大豆、猕猴桃等作物良种进行攻关,开展黔猪配套系培育、优秀种公牛选育和家禽遗传改良。加快制种基地建设,推进岑巩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长顺国家油菜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目前,累计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建成贵州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形成了贵州南繁科研育种乐东基地等4个核心基地,规模1135.58亩,全部纳入国家南繁育种核心区永久保护。建成贵州辣椒种质资源库,以及大豆、芸豆、香禾、花生、酒用高粱、猕猴桃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圃等库(圃)资源保存设施。山地玉米、遵辣、红樱子、贵长猕猴桃、蜂糖李等优良品种支撑我省特色产业发展。

  (二)实施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推动詹阳重工成立“农机事业部”,聘请华南农大罗锡文院士、中国农大宋建农教授等专家团队,与省山地农机研究所深度合作,引进常州亚美柯、长沙桑铼特等公司的先进技术,共同研发制造适宜小型农机装备。

  (三)推进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开展以种繁为重点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积极推广黔茶1号、猕猴桃优势特色树种、天麻标准化采种、地方土著鱼类等种繁技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品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领域,立项支持种业创新项目、山地农业机械化项目、农产品加工等科技项目142项、支持经费8000余万元。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省乡村振兴局正在起草《贵州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指导各地统筹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继续加大中央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农业产业项目、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求中央衔接资金投入产业比例不低于55%。同时,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域与全省各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目前,省乡村振兴局已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发行、邮储银行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向乡村振兴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合计8000亿元。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工作给予关心和关注。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dt/dbgz/yajy/6093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69号建议的答复 下一篇: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38号建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