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深秋,山村农闲。黔西北大山深处的纳雍县猪场乡弯子村的苗家绣娘们并没有闲着,她们有的画蜡、有的刺绣、有的操作缝纫机、有的操作绣花机……
“这个季节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毕节市人大代表、丽多姿民族蜡染刺绣部负责人杨丽说。
在这里,除了杨丽的丽多姿民族蜡染刺绣部,还有纳雍县人大代表黄梅创办的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猪场乡人大代表熊丽创办的凤之梦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边传授苗族蜡染刺绣技艺,一边带领群众就业增收,她们被乡亲们称赞为苗家“仨凤凰”。
“传承文化,带富乡亲。”提到创办合作社初衷,她们的想法出奇一致。
过去,弯子村的苗家姑娘从小就学习蜡染刺绣,现在许多年轻姑娘却不愿再拿蜡刀和绣花针,传承了千百年的苗家蜡染刺绣工艺面临着失传。
“会蜡染刺绣就能挣钱,自然就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文化传承就没有问题。”杨丽说。
“仨凤凰”都是苗家绣娘中的佼佼者,蜡染刺绣技艺精湛。近年来,她们先后在市、县妇联组织下,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种蜡染刺绣大赛,纷纷获得大奖。
熊丽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民间蜡染工艺大师,杨丽获得乌蒙绣娘称号,黄梅则成了市级非遗文化创承人。
“仨凤凰”的蜡染刺绣技艺一脉相承,各有千秋,在发展合作社带富乡亲方面亦各有绝招。
猪场乡人大代表熊丽(中)带领绣娘创作蜡画。(陈炯吉 摄)
熊丽志在做一个“守”艺人,痴迷于苗家蜡染刺绣文化,常常思考苗家蜡染刺绣要怎样做才更精致、更美观,有时候为了构思创作一幅蜡画,常常整夜睡不着觉。
“所以,我更加注重蜡染刺绣技艺的传承。”熊丽志说,“思考让我的技艺越加精进,花一个月创作出来的蜡画,被一名上海的爱好者以4.8万元买走。”
熊丽介绍说,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上海一家公司的认可,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毕节市人大代表杨丽操作印花机。(陈炯吉 摄)
“创新让我们传统文化‘活’起来、美起来。”杨丽通过对当地苗族服饰进行传承创新,改变穿着不舒适的问题,创新了披肩、腰带等配饰,让苗族服饰更漂亮。
经过杨丽创新的苗家服饰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杨丽还走大众化消费路子,大力引进绣花机、印花机,降低服装成本。目前,她的蜡染刺绣部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纳雍县人大代表黄梅(右)和绣娘探讨刺绣(陈炯吉 摄)
“让我们的传统服饰文化时尚起来,变得更受大众欢迎。”黄梅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产品的融合开发,在时尚服饰中植入蜡染刺绣元素,创新推出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系列产品。
黄梅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家公司合作,生产的帽子、背包、体恤、围巾等产品成了北京、上海等地区消费人群的时尚选择,每年带来300余万元产值。
“仨凤凰”各展绝技,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带领苗家绣娘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没想到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到合作社教年轻人学习蜡染刺绣。”年逾古稀的李从秀是绣娘中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的她依旧心灵手巧、动作麻利,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学会了蜡染刺绣,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小孩,不用在外漂泊打工了。”30岁刚出头的年轻绣娘杨全会,自从在合作社工作后,技艺越来越精湛,每个月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在“仨凤凰”带动下,弯子村学习蜡染刺绣的女孩子越来越多,三个合作社每年的产值加起来近600万元,带动了村里70余名绣娘增收致富。
今天的弯子村,乡村振兴路子正越走越宽,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