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关于《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05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人大网

《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现就《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1.电子邮箱:gsrdfgw@sina.com

2.电 话:0931—8921040

(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

3.传 真:0931—8921049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1日。

附件:1.关于《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2.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2年8月1日


附件1

  关于《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2022年7月26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史百战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委托,现就《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档案征集利用、档案安全、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档案管理等作出重要指示,对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保管利用好红色档案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甘肃省档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7年9月颁布施行,2009年11月27日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2010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实施以来,对促进我省依法管档治档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档案收集、保管、利用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档案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我省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清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着力促进档案事业法治建设。2020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对档案事业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作出新的规定,对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及时对《条例》进行修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档案法》,确保档案领域法治统一的必然要求。

二、修订的过程

2020年底,省档案局向省人大常委会申请将《条例》修订纳入立法计划。2021年以来,省委主要领导对《条例》修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办公厅及时安排部署。省档案局、省档案馆赴部分市(州)、省直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深入了解《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广泛征求对《条例》修订的意见建议。2022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明确了修订《条例》的工作步骤和时间节点。省委办公厅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广泛征求各市(州)和兰州新区、部分省直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条例(修订草案)》初稿。5月,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对《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逐条论证,补充完善了相关条款,并将《条例(修订草案)》在甘肃人大网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公函方式向省委省政府46个相关部门、14个市(州)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各工作部门征求了意见。2022年7月20日经省十三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目前的《条例(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原《条例》共7章41条。《条例(修订草案)》共8章60条。修订过程中,增加24条,整合修改36条,删除5条。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对《条例》的章节进行了调整优化。依据《档案法》,增加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监督检查”两章,将“档案的移交和收集”、“档案的管理”两章合并为“档案的管理”一章。在增加的信息化建设专章中,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各机关单位和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责任,对档案数字化以及电子档案的管理、移交和接收提出要求。在增加的监督检查专章中,明确档案监督检查范围、工作报告和隐患排查要求,对违法行为举报、联合执法工作进行了规定。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写入《条例(修订草案)》,体现党管档案的政治属性。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机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新增了档案主管部门与其他业务主管部门联合执法的规定。明确档案主管部门工作职责以及机关单位、临时机构和乡镇街道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细化档案馆分工和档案管理责任。增加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对外交流、倡导相关部门在档案领域合作编研等内容,增设了对在档案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条款。

(三)充实完善了相关规定。依据《档案法》,扩大了档案形成主体和归档材料的覆盖范围,增加了对临时机构档案管理的条款。对档案服务企业的成立和经营进行了规范,增加了对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的要求,细化了档案馆库建设、安全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应对、鉴定销毁和档案流转方面的规定。增加了涉密档案管理的规定,明确解密主体责任。根据工作实际,突出重大项目档案的验收和管理工作。依据上位法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删去原条例中信息公开后文件报送时限、中外合资企业档案管理等内容,增强了《条例(修订草案)》的适应性。

(四)对文字表述进行了规范。根据机构改革等情况,对涉及部门名称进行了修改,如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修改为“档案主管部门”。依据《档案法》第二十二条,对《条例》中“未列入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规范名称为“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档案”。

以上说明及《条例(修订草案)》,请予审议。




附件2

  甘肃省档案条例(修订草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三章 档案的管理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与公布

第五章 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档案管理,规范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及其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名词解释】 本条例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四条【工作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利用,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第五条【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档案工作,把档案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确保档案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六条【权利义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享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

第七条【单位组织职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馆库、设施、人员等必要条件,依法保证档案工作正常开展。

第八条【科研创新】 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

第九条【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档案、党史、教育、文旅、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地方史志办等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宣传教育,普及档案法律法规,传播档案文化,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第十条【交流合作】 鼓励和支持在省内外开展档案工作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参与国际档案专业组织和友好交流活动,加强档案领域国际合作。

第十一条【社会参与和表彰奖励】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

对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十二条【主管部门职责】 省、市(州)、县(市、区)档案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档案工作制度规范,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三)组织、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四)开展监督检查活动,查处档案违法行为;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负责管理本机关档案,并对所属单位和辖区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四条【单位职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设置档案机构或者配备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档案的管理,依照有关规定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档案,并对所属单位及本行业和本系统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临时机构应当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本机构的档案,接受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十五条【档案馆职责】 档案馆分为地方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地方国家档案馆包括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业务接受本级和上级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综合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分管范围内各种门类的档案;

(二)专门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专门领域或者特殊载体形态的档案;

(三)部门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

(四)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

档案馆的设立、变更和管理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具备档案专业知识,接受档案管理岗位培训和档案继续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档案专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七条【档案服务企业】 档案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后,应当向注册机关所在地的档案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涉密档案服务企业应当符合国家保密有关规定。

档案服务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档案专业知识。

第三章 档案的管理

第十八条【档案工作责任制】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处理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档案工作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实行档案工作责任制,明确档案工作岗位、人员职责。依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第十九条【归档要求】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规定编制本单位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施行。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应当按照国家归档要求,由单位文书部门、业务部门收集整理,定期交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归档或者据为己有。

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材料,禁止擅自归档。

第二十条【档案收集】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制定本馆的档案收集范围细则,经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同意后施行。

第二十一条【重大活动档案】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档案馆建立健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机制。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应当自工作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向同级综合档案馆或者本单位档案机构移交。

第二十二条【建设项目档案】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建设工程、科研成果、试制产品以及其他技术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按照规定进行档案验收、鉴定,并向同级国家档案馆或本单位档案机构移交档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重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项目进行验收时,应当有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档案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对项目档案进行验收。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城建档案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对项目档案进行验收。

第二十三条【档案征集】 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征集历史档案、地方特色档案、少数民族档案、人物档案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

鼓励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向综合档案馆捐赠、寄存或者转让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第二十四条【档案移交】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馆不得拒绝接收:

(一)列入省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5年,向省综合档案馆移交;

(二)列入市(州)、县(市、区)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市(州)、县(市、区)综合档案馆移交;

(三)列入专门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工作结束或项目验收之日起半年内,向专门档案馆移交;

(四)列入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于形成之日的次年6月30日前,向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移交。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的,应当征得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机构变动档案管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发生机构变动或者撤销、合并等情形时,应当按照规定向有关单位或者同级档案馆移交档案。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档案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接受原主管部门、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六条【档案行政裁决】 对档案的移交和收集范围有争议的,经与有关主管部门协商后,由上一级档案主管部门裁定。

第二十七条【档案资料留存】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收集保管本单位编印、出版的志书、年鉴、大事记等资料,并送同级综合档案馆保存。

第二十八条【馆库要求】 档案馆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和规范。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适宜档案保存的库房和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安全。

第二十九条【档案安全】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机制,加强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档案馆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应当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优先抢救档案。

第三十条【档案保管】 对保管条件不符合要求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或者不安全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列入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经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同意,提前接收入馆;

(二)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由档案主管部门督促档案保管者改善保管条件,或者征得其同意后指定档案馆代为保管。必要时,可依法收购或者征购。

第三十一条【鉴定销毁】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应当组成鉴定委员会或者鉴定小组,按照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

销毁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第三十二条 【档案流转】 禁止买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严禁出卖、赠送给外国组织或者外国人。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前款所列档案及其复制件,禁止擅自运送、邮寄、携带出境或者通过互联网传输出境。需要向外国组织或者外国人赠送、交换、出卖其复制件的,应当经省主管机关同意,并报省档案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与外国组织、外国人签订含有利用档案内容的协定时,应当报省档案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信息公开】 经档案馆同意,提前将档案交档案馆保管的,在国家规定的移交期限届满前,该档案所涉及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的由原制作或者保存政府信息的单位办理。移交期限届满的,涉及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的档案按照档案利用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涉密档案】 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应当依照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法规办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应当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进行审核,依法做好密级变更和解密工作。

已经移交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发生密级变更或者解密的,原定密机关、单位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档案馆。

第三十五条【档案统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登记统计制度,按照规定向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档案统计材料。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与公布

第三十六条【档案开放】 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地方国家档案馆应当依法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馆藏档案,定期公布开放的档案目录。

鼓励和支持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

第三十七条【开放审核】 馆藏档案的开放审核,由档案馆会同档案形成单位或者移交单位共同负责。尚未移交进馆档案的开放审核,由档案形成单位或者保管单位负责,并在移交时附具意见。

第三十八条【档案公布】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布档案。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形成的档案,档案所有者有权公布。

向社会公布档案,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媒介,采取出版、播放、陈列、展览等形式。

公布档案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九条【档案服务】 档案馆应当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档案利用服务线上线下融合。

综合档案馆应当设立专门的政府信息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已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四十条【查阅利用】 单位和个人持有身份证、护照、介绍信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

档案馆不按规定开放利用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档案主管部门投诉;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在接到投诉之日起六十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经档案馆同意,可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利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管的档案,应当征得档案保管单位的同意。

第四十一条【编研开发】 档案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加强对档案的研究整理,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出版档案史料。

档案馆应当加强同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的协作,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多形式共同研究开发有关史料。

第四十二条【红色档案】 档案馆及其他档案保管单位应当加强对红色档案的征集保护和研究利用,编辑出版红色档案史料,举办红色档案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利用红色档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档案故事。

第五章 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四十三条【档案信息化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推动档案信息化与各项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本单位档案、文秘、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改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

第四十四条【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档案馆应当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鼓励和支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设数字档案室。

第四十五条【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积极推进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等相互衔接。

第四十六条【电子档案要求和效力】 电子档案应当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

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

第四十七条【档案数字化】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提高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比重,保证档案数字化成果安全和质量。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全文识别工作。

向档案馆移交传统载体档案时,应当同步移交档案数字化成果。

第四十八条【电子档案移交接收】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形成的电子档案,列入档案馆收集范围或者具有其他重要价值的,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向档案馆移交。有特殊要求的电子档案,经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延期移交。

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应当通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网络在线移交,或者存储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存储介质上离线移交。

档案馆应当对接收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测,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第四十九条【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 档案馆(室)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档案数字资源检测、备份、迁移、恢复等工作机制,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异质、异地备份,确保长期保存和安全可用。

第五十条【档案共享利用】 省档案主管部门、省综合档案馆应当推进全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利用。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检查范围】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依法对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下列情况进行检查:

(一)档案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二)档案库房、设施、设备配置使用情况;

(三)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情况;

(四)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情况;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六)对所属单位等的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情况。

第五十二条【工作情况报送】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向同级档案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年度档案工作情况。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向上级档案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年度档案工作情况。

第五十三条【隐患排查】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发现本单位存在档案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发生档案损毁、信息泄露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向档案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发现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存在档案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消除档案安全隐患。

第五十四条【违法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档案违法行为,有权向档案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举报,接到举报的档案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档案主管部门根据违法线索进行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五十五条【联合执法】 档案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方式,加强档案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行政处分】 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擅自提供、抄录、复制、公布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买卖或者非法转让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四)篡改、损毁、伪造档案或者擅自销毁档案的;

(五)将档案出卖、赠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的;

(六)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期移交档案,被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七)不按规定向社会开放、提供利用档案的;

(八)明知存在档案安全隐患而不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档案损毁、灭失,或者存在档案安全隐患被责令限期整改而逾期未整改的;

(九)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后,不采取抢救措施或者隐瞒不报、拒绝调查的;

(十)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毁、灭失的。

(十一)对本单位档案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混乱的;

(十二)拒绝接受档案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对存在问题拒不改正的;

(十三)其他应当处分的失职失责情形。

第五十七条【行政处罚】 利用档案馆的档案,有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档案服务企业在服务过程中有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单位或者个人有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三项、第五项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征购所出卖或者赠送的档案。

第五十八条【行政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运送、邮寄、携带或者通过互联网传输禁止出境的档案或者其复制件出境的,由海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没收、阻断传输,并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将没收、阻断传输的档案或者其复制件移交档案主管部门。

第五十九条【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条【施行日期】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原文链接:http://www.gsrdw.gov.cn/html/2022/gg_0802/211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关于《甘肃省会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下一篇: 关于《甘肃省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办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