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人大代表肖宗和的“影与歌”

发布时间:2022-07-14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这是肖宗和从事乡村电影放映员的第12年。

  夜幕降临,在万山区黄道乡的巷陌间,投影机发出的光柱伴着蝉鸣,再一次照在黑瓦白墙上。等待村民到来的时间,肖宗和同往常一样吆喝着唱了一曲鼟锣小调,随着歌曲的最后一字落下,“流动电影院”宣告开场。光影在幕布上流转,村里人的文化生活也自此转动。

  时间倒回2010年,作为乡里鼟锣文化艺术团负责人的肖宗和在万山文广新局的指派下,参加简单的放映技术、电工、使用和维修发动机及发电机等培训课程后,成为了乡村电影放映队伍中的一员。

  

  

  

  一辆老式摩托、一台数码投影机、一张幕布、一张硬盘,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几样物件看似简单,却寄托着黄道乡村民日常劳作和生活中最美好的期盼。

  在肖宗和的记忆里,2010年的那个夏天最为炎热、漫长。

  “当时全区的放映员都不足10个,我一个人就要到黄道和高楼坪两个乡的20多个村去放电影。”

  肖宗和还记得当时播放的第一部电影是《英雄儿女》,装银幕、放音箱、拉电线,磕磕绊绊安装了近1个小时才放出来。紧张和歉意让肖宗和无心观看这部他最爱的电影,直到电影结束,村民们的欢呼声响起,肖宗和才发现汗水几乎将他的汗衫全部浸湿,晚风一吹,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颤。“电影放完后,村民们都围过来感谢我,那一刻我才放下高高悬起的心。”

  

  

  

  然而真的考验远不仅于此,几天后,肖宗和放完电影从高楼坪乡赶回黄道乡的路上,崎岖的山路让本就“奄奄一息”的老摩托彻底熄了火,“当时已经晚上十一点了,那条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个人都没有,摩托上还驮着上百斤的设备,我只能推着摩托车慢慢地摸索回去。”灰头土脸回到家的肖宗和让家人心疼不已,纷纷劝说他放弃这份工作。

  “我也想过算了,干点啥不行呢,何必受这罪,但农村地区需要电影,需要文化的充实。”肖宗和说,农村地区很少有电影院,当时村民一年到头可能都看不上一场电影。

  坚定继续下去的决心后,肖宗和的“流动电影院”也开始在群众中打响了名声,但他一直都知道,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让“电影下乡”和“文化下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肖宗和想到了鼟锣。

  

  

  

  鼟锣是侗族目前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迄今已有千年历史。1994年,黄道侗族乡还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了“鼟锣艺术之乡”荣誉称号。作为黄道乡鼟锣艺术团的负责人,肖宗和决定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此,肖宗和开始了白天谱曲写词,晚上放电影的生活,“我按照当天要播放的电影来谱词谱曲,编成鼟锣歌曲,放电影前唱给村民们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12年间,肖宗和播放了3000多场次电影,谱词谱曲上百首。

  

  

  

  “一听到唱歌敲锣,我就知道是他放电影了,在他的带动下,看完电影,我们也会留在坝子上唱上几句,乡村振兴的、反诈骗的都会唱。”黄道乡长坳村村民刘小平说。打开肖宗和电影播放清单,有为群众提供种养殖技术,宣传防诈反诈、禁毒、乡风文明等60余部电影。

  

  

  

  

  

  

  如今,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声望日涨的肖宗和当选为黄道乡人大代表,承担起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今年初,肖宗和在长坳村组建了自己的微电影拍摄团队,在黄道乡培养了50余人参与拍摄和演绎,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参与度和热爱度。

  

  

  

  “现在看电影早已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我希望通过拍摄微电影让他们真正了解电影背后蕴藏的电影的文化。”时至今日,肖宗和的“影与歌”之路仍在继续,悠扬的歌声中,幕布在黑瓦白墙上缓缓展开……(区融媒体中心 覃娅婕 杨雄 潘妍宇)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dt/dbgz/dbfc/5647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省人大机关李婷家庭荣获2022年“山东省最美家庭” 下一篇: 纳雍县人大代表高海:使命在肩,逐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