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全国首创!上海为民间“金点子”征集立法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人大网

  9年前,在上海搭乘自动扶梯不再倡导“左行右立”,改为“紧握扶手”。2019年4月,上海地铁发布新版自动扶梯乘梯需知,“禁止行走或奔跑”成为首条乘梯规则。

  5年前,《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诞生,涵盖了56种主要罕见疾病的名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

  4年前,退役多年的功勋测量船“远望1号”整修后开启“亮灯”工程。去年10月1日,“远望1号”向公众开放参观,成为上海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2年前,执行多年的24小时便利店2名员工夜间值守规定得以改变,为上海市夜间经营的24小时便利店“减负”。

  10个月前,上海不少地铁站点内陆续增设销售口罩的自助售货机,为进站未携带口罩的乘客解决燃眉之急。

  8个月前,上海市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接入“随申码”,与个人健康码绑定,解决了受检人员领取检测报告耗时费力、查询不便、信息安全等问题。

  ……

  这些在上海市民身边发生的悄然变化,最初都来自于一条条人民建议。

  上海是我国较早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城市之一。2011年12月,上海市信访办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处,专门受理群众通过信访渠道提出的意见建议。2020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迈向新台阶。

  今年6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于7月1日正式施行。省级人大为人民建议征集专门制定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若干规定》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相关要求作出具体、详细的规范,也是将上海10年来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固化。

  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说:“《若干规定》对建议人是一种保护,对职能部门来说是义务,也是制约。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来说,《若干规定》为人民建议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迈出重要一步。”

  满足人民参与社会治理需求

  2019年之前,上海对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夜间经营有一条实施多年的“硬性规定”:需配备2名以上员工值守,且尽可能有1名男性。

  这条规定源于上海市2002年出台的《便利店安全防范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主要是基于此前便利店现金较多、安保设施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要求。

  连锁便利店“便利蜂”的一位负责人刘晔青的一条建议,改变了这条实施多年的规定。刘晔青发现,《暂行规定》已于2014年失效,而且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安防技防设施的升级,该规定已经过时,不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我们主打智慧便利店,即使是白天最高峰时,大部分也只需要一名员工,如果夜间顾客较少时还需配备2名员工,每月将额外支付一笔不小的人力成本。”刘晔青说。

  2019年8月,刘晔青通过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反映了这一情况。起先只想“诉诉苦”,没想到1周后,上海市公安部门联系她召开专题会,与上海市连锁经营协会、主要连锁便利店、主要技防设备服务商共同商议改进方案。刘晔青发现她遇到的不是“个性”问题,而是行业“共性问题”。

  同年9月,上海市公安局印发《关于24小时便利店安全防范制度制定及报备的通知》,明确便利店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防制度。随后,《上海公安机关促进本市夜间经济发展“八条举措”》出台,其中“24小时便利店不再要求夜间必须安排2人值守,企业可通过技术加强防范”的举措就源于刘晔青的建议。

  “从惴惴不安发出第一封信,到问题圆满解决,前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刘晔青说,原本的一条诉苦、吐槽信,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发出后,没想到自己在推动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当了一回“领头雁”。

  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UP主”赵红程提出的改进无障碍公交服务的建议起先也因为一条“吐槽”视频。

  赵红程是一名残障人士,日常需要乘坐轮椅。去年8月,得知上海有无障碍公交车,她独自体验乘坐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体验过程。虽然最终成功到达目的地,但遇到不少困难,赵红程感到上海的无障碍设施有待提升。她将6分钟的体验视频发布在B站上,很快收获超过10万的播放量和800余条弹幕“吐槽”。

  今年1月,赵红程得知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后,通过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提出优化规范无障碍公交服务的建议。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很快与她联系,不仅与她一起探讨完善措施,还邀请她参加今年2月举办的“感谢上海好声音,期待民生金点子”大家谈活动。活动现场,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工作人员对她的建议给予正面回应,不仅采纳她的建议,还明确了改进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大家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参与的需求需要制度化的渠道来满足,人民建议征集就是这样的渠道。”王剑华说。

  一组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不断高涨。据统计,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开展以来,建议类信访事项占比不断上涨,已经由2012年的6.5%上升至2020年的30%。

  人民建议更多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领域问题,而且人民建议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议人的意见建议必须包含“对策建议”这项基本要素,也是《若干规定》第十条的明确要求。“参与人民建议不是当‘裁判员’,而是当‘运动员’。建议人不仅要指出政府工作存在的问题,还要帮着想办法,要提出对策建议。”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处长张俐蓉说。

  让“金点子”真正“落地生根”

  每年数万条建议涌入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从中选出“金点子”,犹如“沙里淘金”。被采纳的“金点子”将为相关职能部门立法、决策提供参考,最终促进人民建议“成果转化”。

  以2020年为例,175个“金点子”从2万多条人民建议中脱颖而出,其中职能部门采纳率达到98.3%。

  这个过程中,人民建议征集办既是“淘金人”,也是建议人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纽带”。

  刘晔青回忆说,她的建议提交两天后就接到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电话,不仅对建议中反映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还多次与她电话沟通,帮她分析问题症结、指导完善建议对策。

  “这些建议使我的建言不仅仅停留在批评现状、抱怨现实、责怪职能部门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用事前指导、事中沟通、事后跟踪的实际行动,确保建议‘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刘晔青说。

  人民建议是完善政策措施的“启动按钮”,这个“启动按钮”由建议人“按”下,之后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让“金点子”真正“落地生根”。

  2015年,刚满20岁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陈立铭提出“建立上海主要罕见病名录”的建议,推动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出台。最初将建议发到“市长信箱”时,陈立铭还顾虑重重,“一开始担心自己只是学生,对于我的建议是否会受到重视有过疑虑。”

  不过,当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一次联系他时,陈立铭的顾虑立即打消了。“他们的态度很诚恳,将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建议受到哪些领导的重视,接下来工作如何推进等都及时反馈给我。能够听到这样的说明,很安心,也有信心。”

  建议提出不到1个月,陈立铭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邀请,与多名罕见病学科专家一起参加了制定罕见病名录座谈会。陈立铭没想到自己的建议得到这么高的重视,他同时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表达清楚,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更好地推动社会各界对罕见病的重视。”

  2016年2月,仅过了5个月,《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2016版)》出台,这也是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

  在校期间,陈立铭曾协助导师接触过人民政协相关工作,在他看来,“上海对于人民建议工作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重视。”

  王剑华说:“人民建议从提出到转化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培育建议人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过程。建议得到采纳,既让建议人有获得感,也让相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逐渐形成更好的政民良性互动。”

  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的主人

  不久前,陈立铭在朋友圈晒出他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现在的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准博士生。

  因为罕见病研究与人民建议结下不解之缘,又因为人民建议而坚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准博士研究生,6年前那条人民建议对陈立铭的影响仍然存在。

  陈立铭说,他所在的团队目前仍在做与中医药罕见病政策和学术研究相关的课题。对他自己来说,未来学术研究的角度和范围也将主要与罕见病有关。

  每年的“世界罕见病日”,对陈立铭来说有了特殊的意义,“后续逐渐出现的社会效应,才意识到我们其实做了一件还不错的事。”

  60岁的虞国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普通离退休人员到建议人,再到“建议明星”,过去8年,他先后提交60余条人民建议,其中被采用的建议有20余件,已经连续8次荣获“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奖。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使虞国伟多了一个热爱上海的理由,也让他看到上海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在他印象里,街头、小区的净水机得到更规范的管理,马路上违规洗车的情况得到整改,人行道占道现象也得到很大改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干净了,环境亮丽了。”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群众参与人民建议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建议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既有上海本市市民,也有外省市和境外人员,既有在校大中小学学生,也有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既有普通市民,也有专家学者。

  “人民群众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但是不仅仅包括上海户籍,也包括每一个到过上海的人,都要让他们感受到上海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对于每一个意见建议,我们都要重视,要让他们感觉到城市建设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有施展的舞台。”王剑华说。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除了确保人民建议“件件有回音”,让建议人充分参与到成果转化过程,提升建议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外,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收集梳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逐渐从“被动征”向“主动征”转变。

  《若干规定》也特别强化了人民建议“主动征集”的方式,其中第八条规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要主动征求、收集人民建议,并可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征集,并逐步实施目录管理。

  今年4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将“上海市ETC服务专项提升”人民建议专题征集活动搬进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期间收到4万余条意见建议。7月1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公布了活动期间人民建议征集相关情况,并对建议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集中反馈。这也是贯彻落实《若干规定》的实际举措。

  “我们未来设想的是人民建议征集‘一站式参与’,老百姓可以在市人民建议征集平台看到上海所有部门正在征集建议的话题,想参与就参与,应参与尽参与,参与后有反馈、可评估,使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朝全过程民主、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小突破,带来的将是大改变。”王剑华说。(记者 潘巧)

  

  编辑:谭敏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1/07-20/129106.html

上一篇: 以生动实践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时代内涵——浙江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启示 下一篇: 广东通过人大代表履职主题活动提升代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