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涪陵区有一片平坝,距涪陵城区38公里,因形似一面铜锣且雨后初晴云雾缭绕而得名“罗云”。
罗云镇是涪陵区三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其红色文化具有“四个第一”的显著特征。
去年,这里来了一位能干事、想干事、真干事的80后——涪陵区人大代表、罗云镇党委书记张涛。
在履职近一年时间里,他带领罗云镇以红色文化激活红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走出乡村融合发展路
张涛的祖父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祖父的言传身教让张涛从小就对红色历史和革命故事产生了深厚感情。
刚到罗云镇工作时,张涛发现许多单位、学校都会来此开展红色教育,但只是简单参观四川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后就匆忙返程。
这种传统“参观式”教育,既没有达到教育目的,也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收益。如何更好地传承当地红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张涛关注的焦点。
从此,张涛投入到发展罗云镇红色产业的工作中,先后20多次与其他区、镇人大代表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并多次召集罗云镇领导班子围绕“用好红色资源”展开探讨,最终在罗云镇第八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保护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工作主线,依托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革命史,走出了一条文、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破解土地流转难题
罗云镇铜矿山村最高海拔1300米,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具有独特的高山气候和农耕文化。当年,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这里誓师出征,这也成为了张涛的灵感来源。
张涛说:“我们想充分利用铜矿山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25000米的‘微长征’,通过图文、声效等形式展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同时建设田间超市、露营基地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游客,既达到丰富党史教育的形式,又能切实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创新的想法,还有想法落地时遇到的一个个挑战。
“这块玉米地我种了20多年,无论什么条件,我都不同意流转做露营基地。”“我同意流转土地,但是他家的地闲置着也不同意我去放牛,我放牛的地没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也没法。”……为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张涛带领区、镇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实地走访了解到,部分村民怕“流转”变“流失”,也有部分村民趁机抬高流转价格。
为此,张涛又多次组织部分区、镇人大代表和村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宣传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村民们详细讲解政策,对有顾虑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并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最长的一次座谈会交流到凌晨1点整。
“只要全村人民坚持一条心,流转土地促进发展,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问题。”抱着这样的决心,土地流转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打造“微长征”文化步道
从今年2月“微长征”理念提出到4月初,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罗云镇的红色文化IP——25000米“微长征”文化步道初步打造完成。
文化步道起于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烈士陵园,经誓师大会遗址,终点在铜矿山村五组花堡洞,设有13个集结点,沿途有山坡、草地、丛林、洼地……
4月22日,文化步道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来自重庆市涪陵区实验中学校300余名初中学生,在这里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唱响时代旋律”远足活动。
为了解决长征文化体验者的用餐和后勤补给问题,罗云镇还创新打造了共享食堂和乡村振兴田间超市,提供窝窝头、小米粥等符合体验情景的午餐,让体验者能切实体会红军长征的不易,从而受到更深层次的红色教育。同时,乡村振兴田间超市作为休息和补给的场所,不仅能让游客买到当地特色农产品,还为村民们打开了增收致富的通道。
铜矿山村四组村民袁武芳常说:“走‘微长征’的游客常到我这里喝一杯‘红军茶’,再买点烤土豆、烤红薯,我们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了,我们很满意。”
截至目前,文化步道已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为铜矿山村集体经济创收近5万元,并带动1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在张涛及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罗云镇成为全区首个“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也荣获“市级卫生乡镇”的荣誉称号;铜矿山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市级卫生乡村”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李青莲
编辑|朱苗 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