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法治 > 正文

为人民创作 为时代放歌

发布时间:2022-05-26 作者:佚名 来源: 陕西人大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不寻常的日子,因其承载了文化进步的重要时刻,而成为耀眼的时代坐标。

  1942年,延安,初夏。

  “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在杨家岭举行。

  座谈会5月2日召开,5月23日闭幕。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就在延安这个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城里,这场历时20多天的座谈会,这篇近两万字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第一次系统阐述党的文艺观,第一次明确表明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第一次科学回答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重大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一座影响深远的伟大里程碑。人们惊讶地从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历经80年岁月,依然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彰显着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

  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滚滚延河水记录了一个政党气势磅礴的思想乐章。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起点,80年风雷激荡的历程中,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征程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相继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人民和历史对文艺的期待与要求也一脉相承。

  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

  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3月4日,在树木葱茏的西安城墙下,当歌唱艺术家贠恩凤再次为群众唱起这首《南泥湾》时,这位83岁的老人,依然神采奕奕、歌声清亮。

  曾经,她头戴安全帽、脚踩泥浆,进入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现场,一口气为工人演唱10多首歌。曾经,她站在西安护城河畔,陪伴着正在进行清淤工作的战士们,一唱就是3个小时。曾经,她放下同时生病住院的母亲和丈夫,连续举办6场个人演唱会,将所得收入捐给遭受洪涝灾害的安康人民。

  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贠恩凤的足迹遍及三秦大地。只要群众需要,任何地方都能成为她的舞台。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文艺为人民,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核心论断。在此精神的指引下,“人民性”成为中国文艺的关键词,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擘画中国文艺发展宏伟蓝图。

  相隔72年,两次文艺座谈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出《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等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的重要作品的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到为陕西文学、戏剧和美术走向全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的作家柯仲平、胡采,剧作家马健翎、黄俊耀,国画家赵望云、石鲁等,再到改革开放以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作家和刘文西、赵季平等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着重要的关系。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秦大地上,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创作、为群众讴歌。

  2021年10月,“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由于观众观展热情高涨,展览截止日期再三推延。“他是我奋斗道路上的前辈。”“生于青山,魂归黄土。艺为人民,后者楷模!”……观众的留言见证着人们对刘文西画作的热爱。

  扎根陕北、深入人民是刘文西的创作根本。从24岁时第一次到延安,此后60多年间,刘文西先后前往陕北上百次,与人民同吃同住,画了上万幅画作。

  “文西每次去延安,都要带些水果往老乡家里送,就像过年走亲戚一样。”在夫人陈光健看来,老乡们已不仅仅是刘文西画作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他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亲友。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河奔流的九曲蜿蜒、革命胜迹的红色光辉、陕北人民的淳朴热情、安塞腰鼓的激情奔放……都是刘文西创作“典型形象”的艺术源泉,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从文艺为人民,到人民的文艺,历史的接力棒不断传承,热爱人民的情谊愈发真挚。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深入生活才能知道老百姓喜爱怎样的文艺,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5月20日,当青年歌唱家郝萌再一次跟随陕西省文联“到人民中去”采风慰问活动走进商洛,舞台下群众期盼的眼神、热烈的掌声,让她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的体会。

  听人民说——

  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激扬粗犷的曲调回荡在演出场馆中,铿锵有力的旋律让现场观众激情澎湃,连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的民间艺人们也沉醉其中。

  5月12日,延安市曲艺馆里,陕北说书艺人们正在录制《到人民中去》。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在千百年的传唱中,陕北说书的内容由反映困苦变为歌唱幸福,曲调由哀婉悱恻变得欢快激昂。

  8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观看完陕北说书人李康的表演后,总书记带头鼓掌:“我特别喜欢听三弦,很有韵味,一方水土,才能弹唱出这个味道来。”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创作了一大批以人民为主角的优秀作品。

  “文学陕军”佳作不断涌现;“西部影视”用丰富的题材与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讲述精彩的陕西故事;“长安画派”在60余年的发展、继承、创新中日益成长为陕西一张当之无愧的时代名片;“陕西戏剧”好戏连台,众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戏剧作品,让昂扬向上、鲜活生动的故事走进观众心里。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文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5月22日,在陕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上,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振川讲述的老一代艺术家的一段往事,令人感动。

  1965年,长安画派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来到安康采风。他们每天一边看村民们养蚕,一边拿着纸笔涂涂画画。他们在那里待了3个月,每个人都创作了几十幅关于兴桑养蚕的画作。这些画作完整记录了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淳朴民风。

  “足足3个月的蹲点观察,反映了艺术家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真正用扎实、深刻的认识和行动贯彻落实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振川动情地说。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中,我省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推出了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长篇小说《主角》、纪实文学《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电影《柳青》、电视剧《大秦赋》、话剧《平凡的世界》、秦腔《张富清1948》……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感知人民喜怒哀乐,表现人民勤劳奋进,彰显新时代主旋律。

  给人民看——

  创作出人民喜欢的优秀作品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当话剧《路遥》的主演谭希和无数次在文学的世界与路遥灵魂相交后,他拼尽全力吼出这声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4月27日,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

  舞台上的谭希和与路遥融为一体,真切地高兴着路遥的高兴,痛苦着路遥的痛苦,信仰着奋斗不息的信仰,挣扎着文学生命终点的挣扎。每次演出后,他都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让心情平静下来。

  舞台下,尚未丢掉的纸巾掩饰不住观众王渊心中的波澜与震颤。不需要气势磅礴的特效,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路遥坚定不移的文学信仰和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足以震撼这个年轻人。“我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我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路遥给了我启示和思考,激励了我追逐理想信念的斗志。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王渊说。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的永恒价值,致力于创作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的优秀作品,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2020年,一部还原了西安城普通老百姓烟火人生的电视剧《装台》,打动了万千观众的心。

  平实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和矛盾冲突,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家长里短和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不屈服、不妥协,演绎出一曲积极向上、激情昂扬的劳动者之歌。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2021年底,当疫情来袭,陕西文艺工作者踊跃加入文艺战“疫”的队伍,迅速投入到抗疫题材作品的创作当中。

  他们从抗疫一线取材,精心构思,创新表达。歌曲、快板、戏曲、诗歌、散文、书画、陕北说书等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持续涌现。祝福从笔端喷薄而出,关爱通过歌声传递,期盼在诗歌中升腾奔涌,让人们斗志昂扬、充满希望。

  从文艺工作岗位到战“疫”现场,无数文艺工作者放下手中的笔和镜头、走下灯光环绕的舞台,穿上防护服,化身社区“大白”,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披星戴月的奔波,夜以继日的坚守,勇往直前的脚步……支持着他们逆风而行的,是心中的责任与使命,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为人民放歌——

  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陕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陕西文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走出国门的秦腔艺术,亮相世界舞台的陕西民歌,震撼海内外观众的西安鼓乐,声震寰宇的韩城行鼓……广大陕西文艺工作者擦亮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

  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26台国内剧(节)目、12台境外演出团体的经典剧目及近700件海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线上线下共同亮相。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吸引了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部作品,500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集中展映……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省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穹顶飞檐、蜿蜒起伏的丝路、360度全景舞台、百人百鼓与琵琶的共鸣、古风之美与现代国际范儿交相辉映……2月1日晚,《2022丝路春晚》在陕西卫视播出,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具有中国年味、充满丝路风情的视听盛宴。晚会播出后,全网观看累计超过14亿次。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陕西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西安城墙大唐迎宾盛礼,让游客享受一场梦回长安的盛唐礼遇;华阴老腔的一声呐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华彩绽放;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运营,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古时长安的盛世繁华……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陕西文艺工作者将在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领悟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鼓舞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向未来。

  (记者 李蕊 张斌峰 柏桦 师念 李向红)

  


原文链接:http://www.sxrd.gov.cn/shanxi/fztd/13713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向史而新 奋力前行——陕西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下一篇: 人民至上的人权实践——新时代我国人权保障取得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