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情况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贯穿始终。一是健全应急机制。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分区分级防控政策,建立快速反应、数据分析、协查管控、人文关怀等“四项机制”,处置涉疫事件97次,在一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本地疫情2起。二是完善救治体系。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设置发热门诊117个、发热诊室284个、集中救治医院4家、后备医院3家、区县定点医院42家,成功救治确诊患者20例、无症状感染者48例,在全国率先完成德尔塔变异毒株全基因测序。三是强化常态化监测。设置核酸采样点1.37万个,配备核酸采样人员8.7万人、检测人员4300人,检测能力达到122万单管/日。四是加强督导宣传。迎接国家督导5次,配合开展市级督导6次,整改问题700余条;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19场,发布疫情防控宣传报道500余篇。五是推进疫苗接种。培训接种人员3.98万人,设置疫苗接种单位(点)2066家、接种台7686个,截至12月31日0时累计接种6649.4万剂次。
(二)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有力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省级试考核位列全国第四。一是强化健康科普教育。打造《不健不散》健康科普电视栏目,建成全国健康促进区县8个、国家级科普共建基地1个,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1.24%,1157家监测医院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4290例。二是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新增国家卫生区县8个,认证无烟家庭63683个,建成无烟党政机关2839个。三是推进疾病综合防治。落实“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出台结核病诊疗规范;新建尘肺病康复站44个,疑似职业病“三清行动”当期诊断率69%。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一是深化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4家应急医院建设,出台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完成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任务。二是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建成背囊化卫生快反队伍体系;1046家医疗机构、1490台120救护车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平均反应时间缩短到19分钟;处置各类事件157起,救治患者1630人。三是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鲁渝健康扶贫协作“院院结对”164个,脱贫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率、慢病签约服务率、重病兜底保障率100%。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医院39家,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67家,永川区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二是深化医共体“三通”改革。印发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指导意见,推进医共体“三通”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区县。三是深化药学服务改革。开设药学门诊或医药联合门诊医院35家,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医院49家、临床药师驻科医院45家、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试点区县25个。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容提质。一是高质量编写规划。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未来5年总体布局。二是推进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双方互访12次,签订协议5个、合作事项28个,合作互访区县29个;推进两地三甲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出第二批“川渝通办”事项8项。三是深化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签订委市共建协议,建成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创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推动4家医院共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四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补助资金7.58亿元、市级资金2.14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47.3亿元,支持建设项目99个。五是提升服务能力。新创建“美丽医院”10家、“智慧医院”13家、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家;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529个,签约居民800余万人。
(六)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一是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新增三级中医医院5家,获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各1家、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2家。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新增中医名科20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52个,精品中医馆40个;开展首届“巴渝岐黄杯”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护理竞赛,组织6.5万名西医医师“西学中”培训。三是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新增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6个,打造“一分钟说中医”短视频宣传品牌。
(七)健康管理体系逐步构建。一是优化生育政策环境。扎实推进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建成首批示范托育机构20个,每千人托位数1.5个,婴幼儿家庭照护健康管理率90%;确认奖扶特扶对象73.05万,奖扶及时率87.11%。二是深化妇幼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区域妇幼保健中心5个,备案管理产前筛查机构133家,完成妇女“两癌”免费检查75.91万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9.79/10万,婴儿死亡率2.82‰。三是强化老龄健康服务。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73家,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7个、老年友善医疗机构329家。
(八)事业发展支持保障不断夯实。一是加强医学科研建设。获批国家重点专业住培基地和临床药师培训基地12个,评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8个,推广卫生适宜技术50项,实现区县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P2实验室全覆盖。二是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优青3人、国家卫生健康突贡专家3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2人、重庆市突贡专家5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69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3.38人。三是深化智慧应用。落实“云长制”,信息系统上云率100%、整合率81%,数据资源接入率97%、汇聚率95%,新增互联网医院16家。
(九)行业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一是加强法治建设。牵头完成《重庆市中医药条例》立法,《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工作;完善“渝快办”“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流程,推进“出生一件事”实施和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应用。二是加强综合监管。开展“卫监蓝盾”10个专项行动,监督检查13万余户,查处案件7486件、罚款2640.5万元,“双随机一公开” 监督抽查任务完成率、完结率100%。三是加强安全稳定。扎实推进信访案件“治重化积”,排查化解一般风险83件、安全隐患1003起。
(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定“1+5”工作计划,开展集中学习研讨14次,落实“5+3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二是有力夯实党建基础。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行基层支部“五建”模式,形成党建引领“四带”格局。三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党委主体、党委书记、党委委员“3张责任清单”,完成委属单位首轮巡察,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用周林案件教育身边人。四是严抓严管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7*24小时舆情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处置敏感舆情。五是着力营造宣传氛围。抓好护士节、医师节等重要节日主题宣传,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媒体新闻采访94场次,推出报道3000余篇。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均。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并存,尤其是“一区”和“两群”之间差异大。比如,全市39家三甲医院,有20家集中在中心城区。
(二)服务水平不高。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2020年度复旦排行榜综合医院前100名,重庆仅有4家医院入围,且排名靠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医防”融合深度不够,“上下”联动协作不足。
(三)产业链条不全。大健康产业项目规模不大、配套不足,处于健康产业链条上的医疗、医药、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等板块,发展后劲不足、彼此协同不够。
三、下一步打算
(一)落实四大战略部署。一是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向纵深发展。推动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企业,持续开展“三减三健”等健康知识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病等重点疾病防控。二是推进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拓展深化合作方式,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等重点领域合作,打破双方政策壁垒,促进资源互通共享。三是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争创儿童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四是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创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区县级三级医院10家左右,推进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三项重点改革。一是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启动等级疾控中心评审。二是深化医共体“三通”改革。全面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建立医共体内“同质化”服务,推开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三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深化医疗服务、药学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三)推动五个领域“高质量”发展。一是公共卫生领域。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打造一批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疾病防治专科群。二是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千县工程”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快4家应急医院,开展“美丽医院”“智慧医院”评选。三是中医药发展领域。新增4—6家三级中医医院,启动5家中医院二甲创建,支持市中医院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积极推进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四是健康管理领域。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适时启动适龄女生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工作,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强化职业健康管理。五是人才科研和卫生健康信息化领域。打造卫生人才高地,争取病理诊断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重庆,加快医学资源样本库等资源性和数据性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四)强化三项工作保障。一是强化党的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深化委属单位政治巡察,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落实意识形态责任。二是强化行业治理。落实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加强医疗机构行风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全系统综合监管和安全稳定。三是强化系统管理。加强政治学习,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五)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贯彻落实疫情防控第三阶段全链条精准防控各项要求,按照平急转换机制,科学精准处置各类突发状况,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重点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