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睿杰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成功,给世界人民留下美好深刻中国记忆和北京记忆。北京急救中心东城急救中心站副主任医师班宇侠最有感触的是,在世纪疫情的大背景下,冬奥的筹办工作有条不紊、步骤细腻清晰、衔接无缝严谨。这让她想到,再难的事情中国都能办得很好,这就是她心目中的“北京冬奥精神”。她专门建议,发扬“北京冬奥精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会更好造福民生。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民生“刚需”。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班宇侠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急救车上,这让她深知急救工作的“难点”“堵点”,也让她对进一步推进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充满期待和信心。从2018年开始,在她的建议中,总有一项关于急救工作,为推动卫生健康部门出台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贡献了力量。
“近年来人们也逐渐有了急救意识,如北京市修订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推动全轨道交通站点安装了AED急救设备,曾经挽救两位乘客生命。”班宇侠说,楼门号牌不显眼、老旧小区需要安装符合急救条件的电梯等问题,针对司机、教师、警察、物业等群体的急救培训体系,都需要立法推动。
班宇侠说,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等不得,拖不得。“看病贵”患者拖不起,“入园难”幼儿拖不起,“养老难”老人拖不起……在“雪中送炭”这点上,北京市推出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好做法,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纳入法治保障。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听、有人管、管得好。”
班宇侠认为,各级各部门要把民生作为发展“指南针”。“我们过去谈到民生,往往关注的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同时,不少人认为,只有等本地区经济发展好了,等现代化取得更多成绩,才能考虑充分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导致许多民生难题没有及时解决。”班宇侠说,要把所有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像解决自己的困难一样,解决群众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