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枝繁叶茂花正艳——江苏人大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落实
从1979年设立常委会,到2021年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人大“十四五”工作规划,民主是江苏人大一贯的追求;从1980年通过第一批两件省级地方性法规,到系统性制定涵盖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事业等多方面的立法计划,为民是江苏人大不变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走访省人大机关时,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近年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长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始终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人民当家作主之树在江苏大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问需于民 高质量立法回应民心所盼
“戴头盔和戴口罩一样重要!”早上7点,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与淮海路交叉口迎来了第一波早高峰,这里靠近商贸区,写字楼林立,平均每个信号灯周期,都有百余辆电动自行车在四个路口等待通行。阳光下,各色头盔交相辉映,开启城市多彩的一天。“现在南京市主城区的戴盔率已达到90%以上,而在一年多前还不到20%。”执勤民警说,这一变化源自2020年7月开始实施的全国首部省级电动自行车管理法规——《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
在江苏,平均每2人就保有1辆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既是民生所系也是民心所盼。为让这部法规切实满足群众便利安全出行的需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联合省内多家媒体,就条例草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7个问题进行了为期22天的问卷调查。5.6万人阅读、1.6万余人参与投票,其中82%的参与者是法规利益相关者,群众的空前关注为立法提供了更多有效参考。特别是对于“是否应强制佩戴头盔”这一焦点问题,起初法规起草组考虑到各地执行情况不一,在条例草案中并未对配套头盔提出强制要求,但接受调研的群众几乎“一边倒”地赞同强制佩戴,民意的共识为法规的有效落地打下基础。法规实施一年多来,仅南京市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中因颅脑受伤死亡人数就下降7.7%,开门立法的生动实践证明,尊重群众意愿,相信群众智慧,把民意融进法规,是以良法促善治的根本途径。
把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融入立法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也是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的传统。早在2013年制定爱国卫生条例时,就围绕公共场所控烟的规定召开立法评估会,在碰撞和争论中凝聚共识。在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改制定过程中,以“立法进社区,上门听意见”的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近年来,常委会更加注重在立法全过程各环节中调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校园开展家庭教育促进立法,聆听孩子们的真实呼声;到一线听取相对人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制定全国首部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地方性法规;在中小企业促进立法时,首次开展立法协商……不断拓宽民主立法渠道,只为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去年,在总结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立法工作的意见》,对提高民主立法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将常态化开展立法听证、多种形式听取意见、有效开展立法评估等确定为立法“规定动作”,努力让每一部法规满载民意,让每一次立法生动体现人民民主。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省人大常委会将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扩充至20个,实现了13个设区市全覆盖。去年,2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全年23个正式法规项目的调研,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其最接近群众的特点充分反映“点”的意见,以其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汇聚“面”的民意,用群众熟知的语言阐释法义推动形成共识,让立法的整个过程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些设区市人大探索“体验式立法”新模式、建立网络立法听证新机制、发挥立法联系点“连心之桥”“聚力之桥”的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呼声和意见建议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问效于民 高效能监督纾解民生难题
“我家门口有一条黑臭水体长期得不到整治,你们快来看看!”“河边的公示牌字都模糊了,河长电话也看不清,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管?”2019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开通的线索征集电话成为“热线”。此次执法检查,全省五级人大代表数万余人以不同方式参与,常委会运用面向社会征集、深入一线随机抽查、媒体曝光、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江苏水污染防治隐患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排查,列出124项问题清单,开展专题询问并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以人民群众全流程参与监督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回望1984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开展执法检查,就是针对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近2000余人参与,获得群众强烈反响。30多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不断引入问卷调查、网络征集、基层群众座谈会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和代表更直接地参与,呼应民生期盼,维护民众利益,努力做到监督议题来自群众,监督过程群众参与,监督效果群众满意。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既立足当前推动解决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开展监督工作。特别是注重群众和代表对监督工作的参与,在选取监督议题时,把群众的关切作为监督的着力点,聚焦“急难愁盼”推动解决一批人民关心关注的突出难题。在开展监督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倾听民意、集中民智,让监督更加有的放矢。在成果运用上,打造“全链条”式监督,让群众的需求真正得到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今年常委会围绕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工作评议正是以人大监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评议工作组多次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现场考察等多种方式听取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形成8篇专项调研报告。13个设区市组织调研视察399次,各级人大代表近9000人参加,报送65篇专题调研报告,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800条。许多代表还就个人自选课题开展调研,形成67篇调研报告。正因为“功课”做得足,评议会上,代表委员发言一针见血,直指短板弱项,被评议部门的负责同志也不找理由、不谈困难,以出实招、亮对策回应,有的甚至当场给出了时间表,立下了军令状。“评”出辣味、“议”出实效,扎实有力的监督获得了群众的普遍肯定。常委会还围绕教育改革、医疗卫生、环境污染防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开展监督,查摆处置法律实施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度化安排听取审议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并开展工作评议,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着力推进有关方面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服产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在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得到更有效彰显。
问计于民 高标准代表工作夯实民主之基
“要建立健全代表意见建议落实情况反馈制度。”“建议深化代表履职管理和监督,制定实施代表履职评价办法。”“组织高质量的调研视察活动,为代表依法履职打下好基础。”2020年4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小敏来到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开展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看望基层人大代表,当面听取意见建议。6位代表围绕人大履职、议案建议办理、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等提出了许多中肯可行的建议。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生力量,李小敏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表示将专题研究,充分吸纳落实。
后续很快来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当月召开了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交流会,专题研究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就是保障人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同年11月,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见》,以更大力度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更实举措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更高标准健全代表工作机制,推动代表更好发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代表的建议就是人民的声音,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是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不断深化代表对人大各项工作的参与,组织全省人大系统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和人大代表为“十四五”规划献良策活动,形成1个总报告和16个分报告,汇总82篇市县人大调研报告和4170条代表意见,供省委决策和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建立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机制,让基层的声音直达权力机关,本届以来已经邀请363名代表列席,收集近千条意见建议;出台加强和规范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意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全省12000多个代表工作站(代表之家)等接待人民群众和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代表之声》内刊将重要意见建议专送有关方面,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牵头督办、省政府领导领办代表议案建议机制,取得了代表满意、群众受益的实际成效;常态化安排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审议、询问、评议等工作,邀请代表参与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审议、评估等工作,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深度参与,通过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优势,让群众切实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让民主就在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担当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更需要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大限度汇集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以江苏人大的生动实践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赵晓明 任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