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熊 雪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市长唐良智委托,现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的具体行动,是服务国家创新需要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是补齐重庆创新短板的迫切需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城建设,陈敏尔书记高位谋划、高点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学城;唐良智市长靠前指挥、高频调度,要求加快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支持科学城建设,推动出台关于重庆高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科学城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规划区域涉及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江津区、璧山区5个行政区,规划面积1198平方公里,东西横跨5—15公里,南北纵贯80公里,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重庆高新区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空间载体”,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高新区的“灵魂本底”,重庆高新区的任务就是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最后的发展成果也就是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区,规划面积313平方公里,包括西永微电园以及曾家镇、白市驿镇、走马镇、含谷镇、巴福镇、金凤镇、石板镇、西永街道、虎溪街道、香炉山街道全域。
二、建设情况
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支持下,自2020年9月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市政府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体制机制等重点工作,推动科学城建设扎实起步、良好开局。2020年,科学城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GDP同比增长6.8%、增速全市第2。今年上半年,科学城全域GDP实现1017.8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核心区同比增长19.8%、两年平均增速12%,均列全市第1。
(一)坚持高位部署、多方联动,建设合力加快形成。一是健全领导体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推动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科学城建设工作统筹和领导。今年5月,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各片区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二是理顺运转机制。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科学城全域联动工作机制,出台深化落实“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实施方案、支持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科学城“一核五区”统筹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形成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抓总,各区域、功能和板块协调发展工作机制,“一核引领、五区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三是夯实联动基础。高水平编制科学城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举行科学城全域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62亿元,在智博会发布科学城场景清单、总投资近2400亿元。
(二)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汇聚。一是布局战略科技力量。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有望实现我市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投运,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拟于今年10月试运营,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市比重70%,获批我市首个国家级数学中心。二是深化校地院地协同。签约落地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科技创新类项目35个、总投资390亿元,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期等11个项目开工,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等18个合作项目投运,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重庆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等加快推进。三是集聚高端创新主体。新入库科技型企业2428家、总量增至5499家,新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114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增至321个,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6个、技术创新中心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建设全市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市级博士后工作站78个,引进博士13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7名,重庆英才卡持卡人数增至3043人,入选支持英才238人、创新创业团队52个。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围绕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方面出台四个“金凤凰”10条政策,举办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签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等金融项目15个、总金额超670亿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24支、总金额265亿元。高标准打造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8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高水平建设科学谷前沿科技、金凤生物医药等孵化集群,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30个、其中国家级11个,孵化载体总面积184万平方米。新增发明专利5920项,81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核心区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
(三)着力壮大集群、提升能级,产业基础加快夯实。一是抓产业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重庆高新软件园、青凤高科产业园、西部氢谷园区、北碚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江津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各片区围绕科学城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一核五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西永微电园获评中国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十大特色园区。二是抓产业集群打造。瞄准“央字头”“国字号”“500强”等龙头企业招大引强选优,引进12英寸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华润微电子12英寸晶圆生产线、博世庆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项目706个、总投资5200亿元;其中投资额200亿级项目3个、100亿级项目3个、50亿级项目18个、世界500强企业22家。推动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润泽智慧产业创新城等项目落地见效,实现到位资金902亿元。今年上半年,核心区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2.3%、19.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70%。三是抓产业能级提升。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1.1万座,中国移动数据中心、英特尔FPGA云平台、博世工业4.0中心等项目投用见效,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数据中心、重庆市政务数据灾备中心等项目加速落地。推动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681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化工厂28个、数字化车间126个、智能化生产线289条,118个项目入选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四)狠抓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城市品质稳步提升。一是功能性设施加快打造。科学城金凤中心拟于今年年内开工,科学公园配套道路、科学会堂等启动建设,科学大道提速实施、3公里示范段拟于今年年内投用,科学谷一期存量部分完工、新建部分开工。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成渝高铁等4条高速铁路、渝遂铁路等3条城际铁路、27号线等5条轨道交通有序推动,加速构建“四网融合”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科学城隧道等6条穿山隧道有序推进,坪山大道等146条道路开工建设,三圣宫立交改造等73个项目建成通车。三是公共服务设施有序推进。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资源向科学城集聚,引进育才中学科学城校区等优质学校16所,组织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市内高校领办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巴蜀科学城中学、谢家湾学校科学城校区等22所学校开工建设,科学城南开小学等13所学校建成投用。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引进重庆大学附属科学城医院等医疗项目8个,开工建设科学城疾控中心等项目7个。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一是完善运行管理。加快出台支持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重庆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改革,对标雄安新区完成党工委、管委会“11+5”大部门制设置,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向重庆高新区下放市级行政权力418项,相关事项行政审批时间缩短90%。二是聚焦改革推动。“三评合一”“一业一证”“一码通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36项改革举措全市领先。核心区实现148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1299项“最多跑一次”、240项“零材料提交”。科学城全域新增市场主体5.1万个。三是坚持开放带动。加快推动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通道建设,高标准建设重庆自贸区、西永综保区、团结村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核心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沙坪坝片区获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开行国际班列4801列、货值1700亿元,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50%。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我们清醒地看到,对标市委的战略期待、对照社会各界的关心关切、对比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科学城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核心区GDP仅占全市比重的2%,科学城全域GDP占全市比重不到8%,对全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大。
二是创新动能还不够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板上市企业等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高层次人才和金融资源集聚不足,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还需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大幅落后于西部(成都)科学城。
三是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大,且以笔电代工等为主,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尚处在培育周期,未形成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是城市品质还不够高。轨道交通、穿山隧道、高铁等建设进度还不够快,路网密度还较低;国际学校、三甲医院、高品质商业商务设施等配套不足。
五是全城联动还不紧密。科学城全域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尚不够深入,各片区间全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还不够健全。
四、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努力把科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做靓“一个品牌”,在年内组建金凤实验室,探索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构建具有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做精“两大方向”,将集成电路、生命科技作为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方向,建设具有全国话语权的微电子创新中心和全国显示度的“生命芯谷”,同时针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提前谋划并介入低碳基础设施、碳捕捉碳存储、清洁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做强“三支力量”,支持大学城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发挥央企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构建分工合理、梯次接续、协同有序的创新力量。做实“四个片区”,按照主体集中、空间集聚、特色鲜明、显示度强的思路,围绕科学公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核心区打造科研港、科技岛、科学谷、科创街等功能片区,作为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的空间支撑。做优五类“要素”,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研发机构为基础物质条件,以创新创业生态为承接平台载体,以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体制机制为创新根本保障,凸显科技创新“耦合效应”,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力量。到2025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集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新型研发机构60家、高新技术企业9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60个,努力把科学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平台。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的思路,构建“核心区研发、各片区转化”产业协作体系;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中电重庆软件园、平安大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以龙头带动龙身”,促进上下游企业入驻,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突出“金鸡蛋”装进“金篮子”导向,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和行业“隐形冠军”招大引强选优,提速建设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纳米时栅等招商项目,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集聚世界500强企业60家,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分别达3500亿元、4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核心区GDP总量突破1000亿元、实现五年翻番。
三是塑造未来城市“新格局”。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提速建设科学会堂等标志性项目,加快科学城隧道等穿山隧道、27号线等轨道交通、坪山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进度,推动巴蜀科学城中学、重庆大学附属科学城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投用,强化科学城全域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到2025年,建设国际医院2个、国际学校2个,开通城市轨道3条、新建穿山隧道6座,“六横六纵两环”路网基本成型,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50%,科学城城市新中心—金凤中心展示形象,常住人口规模达260万人。
四是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需求,突出数字赋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加快正兴国际机场、黄磏作业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通道的统筹联动,提升物流枢纽组织运营能力,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到2025年,累计利用外资达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元,深化改革工作在全市、全国形成示范,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