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大屯村,天刚蒙蒙亮,周绍军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他要去看看村里的茶山。
“每年这个时候茶农们已经开始忙碌了,除草、松土、施肥等,来保障春茶大丰收。”站在茶山高处,看着满眼翠绿,周绍军期盼着下个月能采摘到一年中最鲜嫩的苔茶。
“发挥代表‘头雁效应’,率先探索闯出新路”。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履职以来的最大收获。
自2017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周绍军认真履职,关于苔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回复。
一片茶叶铺就致富产业路
大屯不大,总人口只有3256人,大屯不小,坐拥着2.3万亩茶园。从贫在深山无人识,到生态茶叶名声起,大屯村的变化,离不开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
2001年,周绍军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返乡归来的他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苔茶。
大屯村山坡平缓、土地肥沃,外地来的专家说这里是种茶宝地,可是村民观念守旧,习惯了种玉米和水稻,零星种的茶不成规模,卖不出价。
时不待我,机会难得。2004年,石阡拆小村并大村。大屯村由六个小村合成一个大村,汇聚了很多优势资源。时任大屯村主任的周绍军感到机会来了,他召集村“两委”班子召开振兴村集体经济产业会议,将发展苔茶作为大屯村的首要任务,当即得到全体党员的支持,赶上了石阡茶产业的这趟“班车”。
在2013年,大屯村茶园获批省级示范园区,建成资产1000多万元,加入石阡县37万亩苔茶核心示范园区,又融入全省700万亩的大产业中。2016年,大屯产业园获“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园区”,茶叶有了显著成效,村民致富更有底气了。 20多年来,特色茶产业已具规模。园区从传统农业逐渐转变,打造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子孙产业路,种好了脱贫致富的“子孙茶”。
大屯村从上世纪仅有的600亩苔茶,发展为2.3万多亩茶园基地,涉及茶农1.15万人,村级集体经济也从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迈过万元大关。农民收入也从每亩农作物种植的100元增长到种茶的7000余元。
发挥联合优势促乡村振兴
提到发展特色茶叶,周绍军有很多心得。发挥八村联建就是他提出的建议之一。
大屯村、大山村、席家山村、神仙庙村、消溪村、白泥塘村、大园子村、龙塘村,这八个村是石阡县茶产业的中心园区,同时也是生态园区。
该区域地理交通环境已得天独厚,周边有石阡古温泉风景区、仙人街风景区、郝家湾明清古寨风景区、困牛山国家级红色文化公园、大园子生态乌江水上石林风景区,石湄高速、石玉高速、安江高速、沿蓉高速过境,距石阡县城十公里……
根据石阡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目前已经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周绍军认为,这八个村有相同的产业,地域相连,地界相错,便于联合发展产业。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三抓一抱八村联建”实现乡村振兴。“三抓”是指抓管理、抓产品、抓结合;“一抱”是指支部联建。
抓管理是指管好茶园,管好茶农,管好茶质,将管理规范化,管理出成效;抓产品是指狠抓产品研发,抓产品质量,抓产品销售,研发新产品;抓结合是指将农茶相结合,茶旅相结合,将茶产业与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相结合。在茶区建民宿,搞养殖(茶鸡养殖),建茶文化教育基地,建观光步道等,真正实现茶旅结合。
谈到支部联建,周绍军表示,要把握好国家支持贵州东西部帮扶大好机会,结合双方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共享,实施好支部联建、党员联战、群众联亲,从历史的经验中走出一条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产品。
倾心履职为民代言
岁月变迁,周绍军初心不改。步入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周绍军表示,作为人大代表,首要的就是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反映出来。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周绍军走村串户,征集村民建议,田间地头、茶园内、院坝里……常常能看见周绍军的身影,只为把人民群众的心声收集起来,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提升自身履职能力。
下一步怎么干?周绍军心里有底,“国家很关注民生,更关心困难群众,我们要抓住国发2号文件精神、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做大做强大屯茶叶,让石阡苔茶香飘四方、风行天下,老百姓长期增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