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时候,我的眼泪真的是止不住,唰的一下就流了下来,真是太骄傲,太自豪了!”时至今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永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艳凤回忆起观看大会直播时的场景,仍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作为一名来自东北乡村的农民代表,王艳凤对脱贫攻坚路上的奋斗与艰辛、收获和喜悦心里有着真真切切的感受。
曾几何时,永生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我们整个村子有1077户3547人,其中贫困的就有231户578人。”谈及永生村脱贫的历史,王艳凤说那些奋斗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当年,作为村子里走出去的“能人”,王艳凤在百姓的期待下毅然放弃了自己发展很好的事业,挑起了带领永生村脱贫致富的重担。
“咱们不能守着金疙瘩要饭吃!”面对父老乡亲期盼的目光,王艳凤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凝聚人心、提振信心,让大家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们以前都是种大苞米的,但种植业要转型,就不能抱着铁杆庄稼不放,因此,我们选择了黏玉米等一些经济收入可观的庄稼来种。”有了好的思路,自然有了好的出路,渐渐地永生村百姓们的腰包鼓了,生活富了,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劲头也更足了。
如今的永生村不但早早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村办企业办的红红火火,村容村貌也更加干净美丽。
“绝不能有歇口气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和咱们百姓心气儿高、干劲儿足得来的,得坚持住。”王艳凤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最大得收获就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总爱找她唠唠“心里磕儿”,最近大家和她聊得最多的就是咋样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百姓们的期待,王艳凤总是耐心细致地给大家讲解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国家已经给乡村振兴立了法,名字就叫《乡村振兴促进法》,咱们吉林省也制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国家用法给咱们指明了乡村振兴的道路,而且还在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文化发展、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支持保障,只要按照党的政策来,遵照法律走,咱们农民未来的路会越走越亮堂!”
王艳凤说,现在乡亲们对实现乡村振兴心气儿足了、胆气壮了、斗志也更高了,这也让她感到作为人大代表肩头责任更重了。“代表就要接地气,作为一名农民代表,我就要扎根黑土,走近乡亲,把农民兄弟姐妹对开展乡村振兴的好想法带到大会上。”
为此,王艳凤一有闲暇就积极参加全国人大组织开展的视察检查、调研培训等活动,这不但让她开阔了眼界,更明确了思路。工作中,王艳凤发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乡村振兴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人才振兴为根本,有再好的项目,如果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也没啥后劲儿。拿我们村来讲,现在村里急需经济发展的规划人才、农业生产和新产品创新的科研人才、农业生产的管理人才和市场运营监管的高素质人才。”王艳凤说,要想黑土地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就必须答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这道“必答题”。为此,王艳凤每次人代会上都会呼吁国家关注关心农村人才的建设培养问题。
民有所呼,国有所应!像王艳凤这样的农民代表们的呼吁换来的是党和国家一系列事关乡村振兴发展的法律法规、办法措施的相继出台落地。其中,最让王艳凤感到欣慰的就是他们这些常年脸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把式”也能评职称了。2021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吉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措施》为吉林省乡村人才“量身定制”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等9个职称专业,根据措施规定,不但每年都要评定2000名“农把式”人才,还会按照初、中、高级职称标准,连续5年给予每年1000元-3000元不等的补助,对符合农村创业创新要求的带头人,最高还将给予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这一举措太给力了,有了职称这个金字招牌,就能把更多涉农专业的优秀人才吸引住、留下来了,这也在乡村形成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王艳凤骄傲的说,今后农民兄弟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可以放心的施展自己的作为了,我为农民兄弟姐妹们代言也更有劲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