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研究 > 正文

上海法治“工笔画”描绘精细化治理图景

发布时间:2021-12-04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一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让上海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一部烟花爆竹立法,改变了人们沿袭多年的风俗习惯;一整套公共卫生法规组合拳如一面盾牌,为上海疫情防控构筑起一道法治防线。

  这些年,上海市围绕疫情防控、民生保障、营商环境、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引领与保障,用法治“工笔画”描绘城市精细化治理图景。

  

  构筑上海疫情防控的法治防线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小区封闭式管理下如何确保个人权益,因疫情引发的矛盾纠纷如何化解,居家办公期间的薪资如何计算……针对这些疫情防控中社会大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上海奏响了依法防控之歌。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委在全国率先出台疫情防控法治保障十条举措。

  2020年2月7日,一项紧急立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全票通过。这是全国首个疫情防控地方性法规。这背后,凝聚着众多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起草到《决定》最终表决通过,仅仅花了10天。这个《决定》为落实最严格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底气更足。

  这种“与病毒赛跑”的速度也同样出现在制定《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的过程中。这部《条例》总结固化了疫情防控中的有效经验,其中有关联防联控、公共卫生社会治理、应急处置、保障措施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为构筑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和社会治理能力“五大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5月,针对疫情防控,上海市人大还一揽子修改12件法规。2020年12月,《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发布,这是全国首部保护医护人员专项立法。《办法》涉及医护人员职业权益保障、执业环境保障等内容。针对此前将“医闹”纳入社会信用系统进行惩戒的呼声,《办法》给出了明确方案,得到市民群众特别是医护人员的好评。

  

  立法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

  这几年的上海春节,外环内不再响起爆竹声。

  2015年12月30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外环线以内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就是这么一部地方性法规,改变了人们多年固守的风俗习惯。

  改革与法治共振,以良法推动善治。针对特大城市管理需要,这些年来上海市先后制定食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生活垃圾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和社会治理创新。

  垃圾分类是另一部立竿见影的社会治理法规。2019年2月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当年7月1日起实施。800多名代表见证了垃圾分类从法规出台到蔚然成风的过程。紧随法规颁布之后,覆盖16个区的全方位监督,进一步推动上海形成垃圾分类新时尚。

  一年后,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人大代表,他们都是执法检查的主力军。“超出预期!”代表们记得,当初立法调研,他们拿着草案进社区与居民讨论时,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记得,条例高票通过时的兴奋与些许担忧。如今再次走进社区,看到的是居民们的分类热情和各种分类技巧、匠心。数据显示,如今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90%,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0%。

  

  民生立法体现上海温度

  民生改善,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体现一座城市的形象、温度和文明程度。上海市加大民生领域制度保障力度,立法在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立足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上海标准、上海特色、上海温度。

  2016年7月,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成为全国首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的急救法规。

  聚焦“老小旧远”,《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也是一部颇有温度的法规,既有对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内涵以及服务协调发展、医养康养结合等内容的详细规定,也对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嵌入式养老等符合大城养老特点的制度创新,还对养老产业等作了前瞻性规定。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促进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完善无障碍社会服务,更好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共享高品质生活,展现国际大都市形象。

  民生工作既要重视普惠均衡,也关注多元多样。民生立法也是如此,《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促进条例》旨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精神品格的人民城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和均等属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王海燕)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tszs/4961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大:创新监督实践 提高监督实效 下一篇: 上海:数据立法,为抢抓新机遇新赛道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