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1-10-1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线上线下齐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地——安徽省蚌埠市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共同推动文明互鉴、文化合作。首先,谨向年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各国朋友、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致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主张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齐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携手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作出深刻阐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愿望,对于我们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一个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对话与合作。经过多年发展,论坛已成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将继续发挥好独特作用,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促进和谐共生、共绘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作出贡献。本届年会以“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众多中外嘉宾将在论坛上共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之策,共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之道。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坦诚交流、深入探讨,本届年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继续为推动文明对话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世界正经受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双重叠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范围内的武装冲突从未停止,疫情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仍在蔓延,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阴云犹未消散,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科技创新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求和平、谋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日益增多的风险,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为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中国作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十四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积极实践这一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积极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截至2021年6月23日,已有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面对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与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没有停滞,反而逆势上扬,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超过1.2万列,同比上升50%;今年一季度开行数量更是同比增长75%。至今,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4.1万列,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己超9.2万亿美元。

  ——中国坚决同世纪疫情作斗争,积极为世界人民谋健康。在国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疫情新情况,中国坚持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有效推动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齐头并进”。在国外,中国肩负大国担当、支持全球抗疫,在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援助医疗物资的同时,坚定秉持疫苗全球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目前,中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4亿剂疫苗。

  ——中国努力消除贫困,积极推进全球减贫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今年2月,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脱贫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占世界1/5的人口彻底告别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已提高到87.0%、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达98.2%、超额完成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愿和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提出以下倡议,与大家分享交流。

  ——坚持相互尊重,反对唯我独尊。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世界上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特色之别,都同样应该受到尊重。世界文化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交流互鉴,和谐共处;只有包容开放、不拒百川,方为大江大海,澎湃繁荣。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我们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福祉增进的高度,以包容之姿态、博大之胸怀,尊重多样、求同存异,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坚持互学互鉴,反对霸权霸道。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动辄搞退群脱钩、技术封锁、免疫鸿沟,人为割裂世界,与多边主义精神相背驰,是开历史的倒车。我们要平等对话而不要恃强凌弱,要互学互鉴而不要故步自封,要拆墙开放而不要筑墙隔绝,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开创共同发展繁荣的未来。

  ——坚持同舟共济,反对各行其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昭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风雨同舟、命运相连。我们要共议天下之计,共谋长远之利,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全球治理。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独木难支,作壁上观或以邻为壑的做法更会将人类引入死胡同。我们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不断夯实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人文基础,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反对零和博弈。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打独斗。我们要跳出你输我赢、独占独享的窠臼,打破主从之分、阵营之别的藩篱,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照顾彼此关切,坚持世界的事由世界人民共同商量着办、时代责任由各国共同承担、发展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切实推进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坚持厚植民意基础,反对孤立隔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交往越亲厚,国与国友好的基础就越扎实。千百年前,浩瀚海洋、巍峨高山、苍凉大漠,挡不住各国人民寻求友好交往的脚步。今日世界俨然一个地球村,互联互通、文明交融是时势,更是人心。任何阻挠正常往来、煽动民意对立的操作都终将因违背人民利益而失败。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积极架设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民间组织往来,密切群体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牢固的民意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纵观漫长的世界进程,大小战争和冲突虽绵延不断,天灾和瘟疫也不止一次给人类留下痛苦记忆,但都改变不了文明进步的总趋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智慧、勇敢、创新和百折不挠的人类将为此不断探索、不懈奋斗。

  文明长河共同汇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穿越历史的风烟展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越来越符合时代要求。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促进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在行动,也将和其他各国人民一起努力,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衷心希望线上线下所有嘉宾畅所欲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表真知灼见。我也愿借此机会,向世界各国的朋友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淮河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充满创新活力,具备突出优势,正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珠城”蚌埠是一颗璀璨秀丽的文化明珠、淮畔明珠、经济明珠,江淮大地更是一方历史悠久的人文厚土、生态优美的绿色净土、开放包容的发展沃土,相信大家在此对话交流,一定能够留下美好记忆。

  最后,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110/307f3f9fddb645f888928c13c68ca1d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蚌埠调研 下一篇: [视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民主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地引发热烈反响